杭州高级中学 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

九友 846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杭州高级中学 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沈蒙和 通讯员 寿婷尔 戴欣怡 朱张津/文 倪雁强/摄

今年,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我们重温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些细心的观众还发现了浙江一所中学留下的印记——《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翻译者陈望道,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俞秀松、施存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鲁迅,北大教授钱玄同、沈尹默,北京医专校长汤尔和……都曾在杭州高级中学学习或工作过。

一部《觉醒年代》,亦是寻迹杭高红色历史的重要参考。

杭高学生表演话剧《陈望道》

一出戏:话剧《陈望道》与杭高学生

穿越百余年岁月长河,当似曾相识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日历定格在2021年6月24日。

这天傍晚6点,杭州高级中学贡院校区的操场座无虚席,杭州拱墅区庆祝建党100周年展演活动在此举行。一群朝气蓬勃的杭高学生,正在台上演绎话剧《陈望道》。

舞台还原成了当年陈家柴房的样子,陈望道正在桌边比对《共产党宣言》的译稿。母亲手持篮子在外敲门:“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在里面答:“吃了吃了,甜极了。”嘴边却是一道浓浓的墨迹……

陈望道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早年赴日本留学,1919年回国后,任杭高省立一师时期语文教员,提倡白话文与新文化,指导学生施存统等创办《浙江新潮》等杂志,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参与了震惊全国的“一师风潮”,翻译了《共产党宣言》。

台上这一幕,出自他的典故之一:真理的味道,是甜的。

几位学生演员上台前,都听历史老师、校史馆馆长周小锋上过这一课。

十月革命后,日本一些进步学者纷纷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当时陈望道还叫陈参一,正为探寻救国救民之道在日本求学。1919年1月,他首次以笔名“陈望道”在《新青年》发表文章,寓意探求新的革命道路。

五四运动爆发后,陈望道回国,次月赴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杭高前身)担任语文教员。他与刘大白、夏丏尊、李次九等语文教员一起,推动国文教学改革,倡导白话文,传播新文化。

不久,精通英文、日文和修辞学,又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刻了解的他,接到一项重大任务——翻译《共产党宣言》。在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看来,《共产党宣言》几乎是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词,而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尽管难度很大,但陈望道义不容辞。

1920年2月,他回到浙江义乌分水塘家中,独自住进早已作为柴屋的老宅,对照陈独秀等人自上海寄来的日文版与英文版,开始着手翻译。

陈望道把铺板架在两条长板凳上,既当桌子来译书,又当床来睡觉,因为翻译太过专注和投入,还把墨水当作糖水,这才有了“真理是甜的”一说。在“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后,《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终于诞生了。

对当时中国而言,这本书意义非凡,为黑暗中探索的先驱们带来了方向与希望。《共产党宣言》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其影响无远弗届。

一段史:“一师风潮”见风骨

这一舞台的编剧,是杭高2016届毕业生王方正,现为戏剧导演专业的研究生。作为杭高毕业生,王同学对语文教员陈望道自然不陌生。“但要把校史内容转换成舞台语言,需要补充更多历史细节,再融入合理的场景想象。”他选择了陈望道生平两个经典镜头:墨汁当糖,“一师风潮”中挺身而出保护学生。

利用彩排间隙,周小锋老师带学生演员们在校园里找感觉,从杭高校史馆、复制的浙江第一师范校牌到“一师风潮”纪念碑,边走边上课。

在两幢教学楼之间,“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校牌非常醒目。周老师告诉学生们,这是由当时的校长经亨颐亲笔题写的。从这扇校门走出的学子们之所以能领一代风气之先,从“小我”变成“大我”,离不开这个校园长达10年的掌门人、力倡“人格教育”的著名教育家经亨颐。他主张“以人格之实现为社会发达之本”。在如此风气下,一师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创办进步期刊,宣传新思想新文化。

周小峰在给学生演员们讲述“一师风潮”

1919年11月,浙江一师学生俞秀松、施存统等人创办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周刊——《浙江新潮》。在陈望道等老师的影响下,施存统在《浙江新潮》上发表了反对封建家庭制度的文章《非孝》,被守旧势力视为“洪水猛兽”,《浙江新潮》随即遭到查禁。当时的省教育厅下令,要求学校开除施存统并解聘老师,被校长经亨颐断然拒绝。

1920年2月9日,趁着学校寒假之际,反动当局免去经亨颐校长之职。包括陈望道在内,一师师生以“维持本校改革精神,巩固吾浙文化基础”为宗旨,向官署请愿示威。3月29日清晨,反动当局出动500余名军警包围了浙江一师,试图强行解散学校。杭州各校师生闻讯赶来,与一师师生共同战斗。

一师师生的斗争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梁启超、蔡元培等来电指责当局暴行。在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下,反动当局被迫收回解散学校的命令,4月17日,学生复课,历时两个多月的“一师风潮”获得胜利。

站在“一师风潮”纪念碑前,周老师说,“一师风潮”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延续,经历过“一师洗礼”的一师师生基本走上了两条道路,一条是教育救国,一条是革命救国。回顾120余年的杭高历史,有40余名校友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生命。

上完这一课,高中生们在晚上的正式演出分外投入。正如扮演陈望道的乔君泽同学的那句台词一样:“我们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人。”这样的一种红色精神,相信新一代杭高人能够继承和发扬。

师说

百年潮声今犹在

风潮远去,回响悠然。如今,“一师风潮”的精神早已融入杭高人的血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其中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校近年深入挖掘学校蕴藏的红色资源,将红色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每年9月开学,杭高新生的开学第一课一定是在校史陈列馆里进行的。

最近,杭高组织开展“七个一”系列活动。现在,校园内的校史景观被规划为校内党史教育路线,各景点旁设立了铭牌和有声讲解,与3条校外路线共同形成杭高党史教育“一条线”。

除了“一条线”,杭高还通过“一本书”“一个点”“一队人”“一堂课”“一部剧”“一场会”,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目前,作为“一本书”——《百廿杭高红色魂》的重要内容,追忆杭高革命英烈的杭高群英系列已经在杭高官微推送。

百年潮声今犹在,杭高百年红色故事仍在继续,散发出更强能量。

——杭州高级中学校长 蔡小雄

学子说

高一学生乔君泽——这次表演的经历,让我对那段岁月,那些为革命抗争的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陈望道先生对革命的执着和热情深深打动了我,在一百多年后,在同一片土地上,能够成为他的扮演者我深感荣幸。在排练的过程中,很多次我感觉自己就是他,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整个过程下来,我的感触也很深,我们应该延续革命先辈的精神,铭记历史,吾辈当自强。

高一学生许扬——因为这次演出,重温历史,再次走进校史馆,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以前老师和我们讲过“一师风潮”的故事,但这次把自己想象成“一师风潮”中的一员,陈列墙上的一张张照片变得生动起来,那些故事仿佛是我亲身经历过一样,我能与当时勇敢追求真理的他们产生了共鸣。

高一学生王冠博——回顾历史,演绎历史,让我对“一师风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正是有了前辈们的勇往直前,才有了我们的今天的岁月静好。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标签: 杭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