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结束了两年紧张而又充实的军校生活,顺利地拿到了毕业证书。毕业季,分配去向是绕不开的话题。但我并没有为此担心什么,这是由当时的分配政策决定的,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从那里来回那里去”。既通俗易懂,又便于操作。
我们当初入校时虽是全军统招,但学员中原是船艇部队的占大多数,因为其它部队了解陆军船艇的人不多,必然影响报考志愿的选择。所以,分配去向最不确定的是这部分从非船艇部队入学的学员,他们基本上可回原军区(或大系统),但具体会分到哪个船队百分之百不确定。
还有一部分就是从本校考入的学员,理应最不需要担心,但回不了原单位的恰恰是他们。原因很简单,能够留校的首先是学习成绩要优秀,要有当教员的潜力,因为即使去学校教练船大队也是要往教练船长方向培养的。最终人选都是几名经队领导两年考察满意的骨干。虽然决定权在校政治部,但学员队主要领导是有很大发言权的。
再有就是大单位接收名额的调整。有的军区考进来的多,接收毕业的的少;有的则正好相反,是考进来的少,愿意要的多。这就有一个调剂的问题,那些非船艇部队考入的学员,自然就是被调剂的首选对象。这也不奇怪,这样做的结果,涉及到的人最少。
还有一个特别情况,那就是一些特艰苦的海岛边防部队,象舟嵊要塞的嵊泗列岛船队,西藏军区的班公湖边防船队。都是出了名的偏与远。究竟有多远,我说一件真事你就知道了。那是95年左右,总后军交部在我们单位举办GPS应用培训班,全系统各船队都派人参加,前后也就两天。大概是培训班结后的一天,我在大队值班室值班,来了一位面部有明显被紫外线灼伤特征的矮个军人,说是来参加GPS培训班的。太不可思议了,培训已结束近20天了才来报道。那是后话,分配我们队的一名区队长、一名班长,分别去了班公湖和嵊泗列岛。他们都是在学校入的党。这样的分配方案,在那个年代是顺理成章的事。
我是从船艇部队考上的,从一开始就知道大概率会回原单位。加上那次意外伤情,连被调剂的可能都不存在。所以,毕业季全队最气定神闲的人应该就是我。
要感谢那个年代,办事遵循的是原则,少有操作空间,也就没有所谓意外。如果说有例外的话,那就是党员骨干吃苦在前,去最艰苦的地方。
本来有关军校的话题到昨天告一段落的,考虑再三,还是写下上面关于毕业分配的话题。否则,总觉得有点有始无终的感觉。其实,毕业分配是个敏感的话题,其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也不好说哪个阶段是好是坏,但公开、公平、合理是前提,可任何事情又都是相对的。得到大多数当事人内心认可应该成为决策者的追求。
前面与军校相关的头条文章已发五篇,分别是:《考军校前脱产复习三月,冲刺阶段附中名师辅导》、《考军校,遇上首次全军统考》、《初入军校那些事》、《两年军校课,最难是军体》和《在军校,与学习无关的那些事》。关注我的条,就以上话题进行交流。
标签: 军校出来能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