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听我说#
#中小学生生素养发展#
我主持丘小云名师工作室,正在进行中小学生生素养发展研究,我们本学期第一次研究主题是:初中语文课堂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阅读材料《被打断的教育与自我唤醒的学习——陈向明教授叙事行动研究访谈录》
文中提出“教育叙事行动研究”:聚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反复发生的、难以解决的“顽症”,通过叙事行动研究,协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育信念,进而提升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工作室伙伴们一一读文后思考做答
李老师:陈教授说“课改的理念是老师变成裁判员,学生变成运动员。老师要“折腾”学生,让学生去讨论、去练习、去动手。”我非常认同。但关键学生的能动性怎么调动?通过哪些途径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怎样教考融合,让学生在考试中也能收获成功的喜悦?特别是现在干扰学生学习的不良因素太多,所面临的平行班里有一部分学生不思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学生学习热度,就是难题。“顿悟”的欣喜固然快乐,但顿悟的到来需要一个过程,在一定积淀的基础上才可能有顿悟。如何引导学生去积累,去启发思维,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刘老师:陈教授说老师要让学生去讨论、去练习、去动手。老师要关注学生的学,而不只是关注老师自己的教。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但是怎么让学生动起来,而且还要有效地动起来呢?
孔老师:我对陈教授关于教育理论方面的论述深有感触,我们经常感慨于那些名师上课精彩,经常会有一些形式独特却行之有效的招数,时时感慨自己为什么想不到这些。其实名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是有扎实的理论做支撑的,我们在观摩课堂的过程中往往只模仿招式而忽视理论,所以在看到一篇课文时经常手足无措无从下手。我们之所以忽视理论研究,是因为宏观理论缺乏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但却不能否认理论的重要性。教师教育不能只搞宏观鸟瞰的理论,也不能只埋到细节里做实际事务,应该取二者的结合点。
综合大家提出的教学问题,最普遍的问题,就学生来说是课堂讨论恐惧症和课堂做的缺乏;就老师来说理论与实践怎么结合,从而设计出形式独特却行之有效的教学招数。
三、发现问题:课堂讨论恐惧症
我们在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讲授过多,学生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参与讨论的少。怕发言,不能深度参与班级讨论和小组讨论的现象普遍。
这是课堂讨论恐惧症,中学生如此,对今后学习和工作影响大。
林晓东(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说:遇到某中国硕士生,看起来她很紧张甚至带有几分痛苦。她说“那些以课堂讨论、口头报告、小组辩论为主的课程简直要把我逼疯了。我一到星期二晚上就失眠,饭也吃不下,因为周三有两门讨论课。”
这也是课堂讨论恐惧症。
三、查询相关文献,做文献综述。
课堂讨论恐惧症产生原因
(一)教师没有自己的观点。
教师太习惯于复述别人的观点,却不能说出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观点。
成因:阅读量少、面窄和缺乏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破解:加强文献研究,反思教学实践,这些实践可以提升什么观点,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或者证伪前人或者其他人提出的观点。
(二)学生受他人教育的影响
“从小我的父母和老师就告诫我: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再讲出来。”
“我爸爸妈妈每天只嘱咐我上课要专心听讲”
“在没想清楚就说出自己的看法是非常浅薄的表现。”
(三)缺乏心里自信和表达安全感
“当我发现我的答案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我不好意思说出来。”
(四)破解方法:
1.明确意义
课堂讨论的过程,让我们可以思考对所读所听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表达是否清楚明白,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还有其他更为恰当的传递信息的方法。
2.营造氛围
即使我不赞成你的观点,我也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错误是最好的老师
3.心理疏导
发言的时候,没有人指望你说出一个尽善尽美、毫无瑕疵的观点和看法,何必担心呢?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就是最好的头脑风暴吗?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说出自己的看法,那会极大地丰富每个人的视野和头脑,这不是最好的多元文化交流的机会吗?
四.形成新知
叙事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们不仅要根据回忆,写出一个有冲突事件、主题鲜明、反思深刻的教育叙事,而且要回到教学实践中,根据这个故事的主题词,进一步收集和分析资料,对“教学问题”进行行动干预并效果评估,重述被重新理解的现象,并重新得出自己的理解,设计优化教案,优化教学,形成教学策略。
标签: 初中课堂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