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别名“宜城”,安徽省地级市,皖鄂赣区域中心城市,长三角门户城市。曾为安徽省省会,江南文化名城,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八百里皖江的源头,长江下游北岸,滨江近海。皖河入江处,西接湖北,南邻江西,西北靠大别山主峰,东南倚黄山余脉。
安庆下辖2个县级市(桐城市、潜山市),5个县(怀宁县、望江县、太湖县、岳西县、宿松县)和3个区(迎江区、大观区、宜秀区)。安庆总面积13589.99平方公里,其中安庆市区面积821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末,安庆常住人口469.1万人,比上年增加4.8万人,同比增长0.67%。
安庆市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百佳宜居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核心城市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点城市,2017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被中国城市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城市”之一,是安徽省唯一“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被誉为“长三角区域的增长极、西大门、后花园”。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安庆之名始于“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隋代大业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庆军”(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怀宁,今潜山市梅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
安庆城
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宁宗皇帝潜邸,升舒州为旧安庆府”(治所今潜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见于文献记载最早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今新安庆城之驻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云坡原来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临江为盛唐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堪舆风水家郭璞曾经登盛唐山观望长江,有“此地宜城”语,故安庆城别名“宜城”。
南宋时期,安庆城开始建设。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破光山(今河南潢川县之地),而沿边多警。知府黄干在舒州旧址(今潜山县梅城)“建城安庆以备战守”;后因战乱,安庆府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移治罗刹洲、杨槎洲;及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马光祖为了阻止蒙古大军从水路进攻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市)废舒州府“利用原舒州府城墙砖石改筑于宜城(盛唐湾宜城渡之阴)为新安庆府”(治址在今安庆市),并迁怀宁县治附郭。此地濒临长江,易守难攻。从此以后,安庆府治稳定不移,“安庆”才作城镇地名,并与行政区名称(府、道、专区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庆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为安庆府治和怀宁县治,民国时期为专署驻地。由于安庆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并且安庆同时又是控制金陵的“西大门”。故明末以来的巡抚亦持节镇守于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安庆同时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会(皖省省治)所在之地。
1949年4月,安庆解放。并与同年设立安庆市,由安庆专署领导,属皖南行署区,专署驻安庆市。
安庆市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依山傍水,地势较平坦。安庆管辖区域内,地形地貌多样,包括了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岗地)、平原几个部分。西北是大别山中、低山区,中部是波状起伏的丘陵地,东南和沿江是江湖平原。地势由大别山主峰向长江倾斜,形成了山区、丘陵区和圩畈区三个不同类型的区域。
标签: 安庆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