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live World(富书作者)
今天,送小侄子上学,在学校门口看到了这样的一幕:
一个小男孩跟妈妈发生了争执,啪得一下就躺在地上打滚了,妈妈在边上好说歹说,小男孩就是不肯起来,最后还是老师出来把小男孩拎进学校去。
妈妈略显尴尬地说:“头痛死了,我儿子臭脾气一上来,真拿他没辙......”
旁边的妈妈们好像都找到了共鸣,纷纷加入了“吐槽”:
有的抱怨男孩太闹腾:每天翻箱倒柜,上房揭瓦,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有的吐槽男孩爱搞破坏:只要被他看上的东西,没有一个不被他霍霍的……
在她们的吐槽声中,仿佛是在告诉我,养男孩就像在“渡劫”,劳心劳力的。
但其实,培养男孩,更像是驯兽,不需要太用力,只需用对方向。
家有男孩,不如试试这4条培养男孩的黄金教育法则吧!
做男孩的支持者要想成为男孩的支持者,第一步就是改变对于男孩的刻板印象。
加拿大短片《Boys Don’t Cry》讲述了一个男孩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里,总是被不断教育:“男孩子不能哭,男孩子要勇敢。”
当男孩逐渐长大,父母就开始在他耳边反复教他怎么做一个男子汉。
比如,当男孩有点害羞时,妈妈就强硬地告诉他:“你要再勇敢点,男孩子不能扭扭捏捏的......”
再比如,当男孩难过大哭时,父母只会严肃地问他:“你为什么要哭?男子汉不能哭......”甚至要求男孩:“做个大男孩,好吗?”
相信在绝大多数的父母观念里,男孩子不能太柔弱、不能太胆小、不能哭泣......
总认为男孩子长大以后,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要变得更坚强,更有担当;却没人关心男孩那颗脆弱的心,也需要释放负面情绪,也需要柔软的爱去包裹。
最终,许多男孩形成了不信任、冷漠、不愿意表达的习惯。
他们学会了装酷,并很少展现自己真实的感受,而是采取一种冷漠、不屑,甚至愤怒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当一个孩子在层层枷锁中失去了个性,也就意味着他失去了勇气、自信和自我。
所以,为了保持男孩的个性,就需要父母来做他的“盟友”,尽全力去帮助他们实现个人梦想。
在一段关系中,男孩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对他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以及走向独立至关重要。孩子的自信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来自被理解、被爱、被支持的体验。
纪录片《小小少年》中,有一个叫殷然的小男孩,热爱跟昆虫打交道,养了200多种昆虫,每天悉心照料。
他也因此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排挤。但是他的父母却没有责怪他,而是非常支持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殷然妈妈说:“你把他好玩的事情都搞掉了,那人生不是非常没趣嘛。”
殷然的父母会在放假的时候,陪着殷然一起进山捉昆虫。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有勇气做自己的孩子,都离不开父母的支持。
他们的支持并不是“包办一切”,逾越孩子的个人边界,而是让孩子意识到他并不孤独,始终有人和他站在一起,随时准备提供他所需要的庇护,让孩子能够更加自信地去做自己。
建立关系,让他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想要男孩能更加自信地去做自己,关键是要让他建立起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孩子在成长到一个阶段时,他就会问:“我是谁?我在哪里?”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这个阶段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敏感期”,是所有敏感期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因为它将决定孩子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对自我意识敏感期不了解的父母,会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是自私、任性、执拗、不懂事的。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那些让你无法理解的行为,也都是正常的。
在这个阶段,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帮助,帮助孩子全面地认识自我,对自我情绪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规划等,其中包括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并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脾气和欲望,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律和反省。
而在真正有效地帮助孩子之前,父母要先跟孩子建立关系(亲子关系),这种亲子关系并不是血缘上的,而要让孩子从心底信任你。
之前看过一个案例,一位6岁的孩子,跟着爸爸去工地,途中不小心被钉枪击中胸膛,当时没有立即流血,孩子也没有及时告诉爸爸。
等到晚上,胸口实在疼得厉害,孩子才告知了父母。送往医院检查后,发现7cm的钢钉距离心脏仅26毫米,孩子就这样跟死神擦肩而过。
为什么孩子明明受伤了,却不告诉自己的父母呢?主要还是因为孩子不信任自己的父母,害怕告诉父母会被责骂,所以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让孩子从心底信任父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只有让他们知道自己一直在父母心中,他们也就会将父母放在心上,进而更愿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
所以我们要懂得跟孩子建立牢固的亲子连接,在《培养男孩》书中提到了一个方法:学习独特的镜像技巧,父母可以和一个亲密的伙伴共同练习这个技巧,轮流分享所有对儿子的欣赏和喜爱。
尽可能详细一些,讲一讲当你的儿子发现你是一个特别的人时,所经历的那些真实瞬间。
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为父母提供和儿子在一起的机会,还可以锻炼认可孩子的技巧,以及给予其真正积极的尊重,这种尊重不会因担忧或批评而减弱。
那些什么事情都愿意跟父母说的男孩,都是因为父母的信任和理解赢得了孩子的心。
鼓励孩子表达情感再小的孩子也会有情感,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如果孩子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父母就不知道孩子心里的真正想法,就可能导致父母无法及时地给孩子提供帮助,或者是好心办了坏事。
对于男孩来说,人们认为他们只有在免受羞辱和评判的情况下才会分享他们的感受。所以,父母在引导孩子表达情感时,可以选择相对自然的方式。
比如《培养男孩》书中介绍的方法:如果孩子正在玩游戏或看电视,就坐在他旁边,对他正在做的事情表现出兴趣,但不要打断他玩游戏。
或者是表现出对他喜欢的某个生活片段最真实、最开放的好奇心,比如问孩子“你喜欢听什么歌?”“喜欢看哪部电视剧?”
这样做的重点,不是需要孩子解释什么,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关注自己,而这种关注是愉快的,不是居高临下的。
当孩子注意到你的关注,并愿意主动跟你分享他的感受时,父母要做的就是学会倾听,不要随意提问,也不要去表达自己的建议。
因为被别人教导该如何思考,并不能很好地代替自己思考,通常会让人觉得不受尊重。
当男孩发现被人倾听是一种积极正面的体验时,就会更倾向于这样做。
被人倾听的可信赖性和好处一旦被确立,男孩就会在情感上更加开放,产生更多的情感连接,并且不太可能违背自己的内心。
规范男孩的行为网络上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养女儿费钱,养儿子费妈。
男孩是比较淘气、精力旺盛的,所以他们在一些事情上就容易冲动,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这时候就需要父母为他们设定界限,让他们学会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给孩子立规矩。
在给孩子立规矩时,可以参考这5条心理学法则:
1.潘多拉效应:意思是当你越禁止孩子做某件事时,他越想去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多父母只是一味地禁止,而不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原因。
所以在立规矩时,要明确告诉孩子缘由,让孩子明白其中的对错,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好奇心的驱使,而去逾越规矩了。
2.登楼梯效应:爬楼梯要一步步爬,规矩也要一点点立。给孩子制定的行为规范,要由小到大,由难到易。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步登天,孩子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最好。所以,当孩子一开始没有达到我们的目标时,不要苛责孩子,一步步引导他做得更好就行。
3.破窗效应:意思是有人打碎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如果这扇窗户没有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户。
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的一些比较小的不良行为,总是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殊不知,一次小错放任不管,未来只会变本加厉。
所以,当父母和孩子建立规则后,就不能纵容孩子随意犯错。只有当孩子一犯错,父母就出来阻止,孩子才能更好地遵守规矩。
4.手表定律:意思是当你只戴一只手表时,你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当你戴了两只不同时间的手表时,你就很难确定现在是几点了。
“手表定律”是在告诉我们,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爸爸和妈妈要统一战线,不能存在一方在给孩子立规矩,一方却在和稀泥的情况,这样会导致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最后什么规矩也立不起来。
所以,在给孩子立规矩时,只能有一种声音。这个声音负责给孩子指明方向,并划出孩子行为规范的底线,让定好的规矩不会发生动摇。
5.热炉效应:规矩要想被执行,就不可能少了奖惩。因为有了惩罚的规矩,才能像热炉一样,让人不敢轻易触碰(逾越)。
所以,在跟孩子立规矩的时候,也要说明奖惩规则,奖惩的规则可以跟孩子商量着来制定。犯了错误要接受什么样的惩罚,让孩子心中有数。
有一点必须说明,惩罚不能是打骂这种暴力的行为,因为惩罚不是目的,让孩子改正错误才是,所以惩罚可以是做家务、或者是因为你犯了错误,原本答应给你买的玩具取消了,等等。
男孩都是多面的,我们在培养男孩的过程中,如果要求他们如电脑程序般一是一、二是二,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很多性格各异,但有特点的可爱男孩。
其实,每一个男孩都是一个宝藏,在他们身上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如果你想知道这些秘密,不妨来读一读迈克尔.C.莱克特博士的《培养男孩》。
书中通过迈克尔.C.莱克特博士自己实践过的大量案例来告诉我们关于帮助男孩的秘密。
如果你有一个男孩,请打开本书,不要着急看完,每天一点点读,当你读完时,你会发现你跟孩子之间会少去很多纠结和冲突。
结果是,你的孩子心理会更加健康一点,人格会更加完善一点,你作为父母,会更加享受养育孩子的过程。
作者简介:Alive World,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培养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