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513亿美元,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74亿美元。与此同时,相关新职业也随之兴起。大量工业机器人“忙碌”在生产线上,催生了对掌握相关操作及系统集成等技术人员的大量需求。随着机器人应用场景增加、渗透率快速提升,企业无论是在本体、减速器、激光雷达等硬件领域,还是AI、芯片设计等软件领域,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都将显著增加。
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就指委委员、国务院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宋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机器人工程技术等岗位人才稀缺,代表着机器人行业产业链、价值链正在快速融合。教育部门将侧重培养综合型人才,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事实上,机器人领域缺工现象已经显现,相关工程技术等专业人才更是紧俏。据人社部发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显示,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人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缺工程度加大,其中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的缺口更为突出。数据显示,仅在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人才缺口就高达500万(人),复合型人才和高层级人才稀缺。
目前在机器人操作系统、多模态机器人等核心领域均处于人才紧缺状态,市场缺乏具备机器人操作、安装、调试、编程、维护能力的综合人才,甚至“一将难求”。
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今年以来,机器人概念板块较为活跃。从最低点4月27日截至记者发稿,机器人概念板块最高涨幅达12%,其中工业机器人概念板块最高涨幅达56%。近期,机构对机器人行业的关注度也在快速升温。其中,埃斯顿在7月份便获得461家机构调研。
虽然在资金支持下,相关上市公司规模得以逐步壮大,但人才紧缺情况也会随规模增大而更为突出。猎聘平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8月份,计算机软件在上市公司招聘需求中排名前三,机器人相关人才招聘需求在总需求中占四成。
“我们的直观感受是,每年应届毕业生符合要求的很少,重新培养成本又很高,且无法适应行业快速变化及技术更迭。”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挖墙脚抢人”已是行业普遍现象。”
不过,目前我国对机器人产业人才的重视程度正在提升,相关政策逐步落地。近3年来,人社部发布47个新职业,其中15个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直接相关;高校方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相关专业的开设数量也迎来“井喷式”发展。
现在上市公司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在研发及人才培育上要起到带头作用。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牵引下,机器人相关人才和技术都将得到快速发展,这反过来也将促进相关企业加快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
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煤炭提质工,被认为当代四大新兴职业。机器人作为四大新兴职业之一,首当其冲,大量运用于制造领域,而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所以,发展前景可见一斑。
伴随新兴职业的兴起的同时,科技发展进步、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我国职业格局也在发生诸多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拍卖师、保险推销员、文化经纪人、证券交易员等新职业曾让人眼前一亮;近年来,IT工程师、电子商务工程师、项目数据分析师、职业电竞玩家等职业迅速兴起,再度刷新职业格局。
从一定意义上说,职业版图的变化,就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投影。伴随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兴职业正在并且还将继续应运而生,并且新兴职业必然成为一道风景线。可以说,上市公司是经济转型时期新兴职业的重要载体,新兴职业和相关就业人群为上市公司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绿色发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新兴职业诞生是时势所迫,是大势所趋,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另外,把机器人等重大新兴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体系,是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才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这不仅为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准确、及时的职业信息引导,也为重点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培养、考核和使用的制度支撑。
新职业诞生,老职业消失,是整体经济和具体行业新陈代谢的过程。部分老职业并非完全消失,而是转型升级为一个新的职业,比如原来的“话务员”,调整转化为“呼叫中心服务员”;再如“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其实是基础算法、控制系统、传感技术、导航技术、机械制造等领域技术人员相互融合、逐步演变形成的新职业。毫无疑问,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大潮中,唯有不断进取、自我革新,才能战胜各种新挑战。而经济社会变革的过程,也为我们每一个个人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在发展,职业在迭代,处在社会浪潮中的每一个我们,理应抓住机遇,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新的力量,为个人职业规划和长期发展夯实基础,并将个人职业发展、家族命运和社会发展关联起来,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如果你还在迷茫,如果你有缘看到,希望本篇能带给你点滴思考。
标签: 机器人工程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