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好吗 定居南京好吗

九友 154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南京好吗 定居南京好吗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1937年11月9日,上海沦陷。1937年8月16日,江阴保卫战爆发,1937年12月1日江阴防线陷落敌手,日寇开始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12月13日南京沦陷,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降临在多灾多难的华夏大地,万物齐悲,天地同泣。

从淞沪会战爆发到首都南京陷落,整整4个月,首都南京城为何如此脆弱?

淞沪抗战之四行仓库保卫战

1945年日寇投降,国民政府迁回南京,解放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蒋家王朝首府所在地南京变得岌岌可危。

1949年1月起,国民政府借着和谈的烟幕掩护下,加紧构筑长江防线,企图依托长江天险,固守江防,守卫首都南京,国民政府高层诸如蒋李何顾张等人多次发表讲话,鼓吹长江是天险,南京固若金汤,能支持一年以上。

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0日晚间,渡江战役打响,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南京称迎来新生。

从4月20日正式渡江,或者说从2月开始拟定作战计划,到4月23日解放南京,其实也不过2个月时间,号称固若金汤的坚城便被攻克。

解放南京城

近代史上关乎南京城命运的两场战役,都是在短时间内以坚守南京城的一方失败告终,不禁让人想问,南京城真的就那么难以坚守吗?

为什么南京如此难以坚守?朋友们好,我是青衫弹史,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谢谢配合~喜欢的朋友麻烦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哦~

01 虎踞龙蟠帝王州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南京,江苏省省会,在中国大陆近300个地级行政区中能够以京字命名的城市,北有北京,中国首都,五朝帝都,南有南京,六朝古都,有着2600多年的建城历史。

南京作为城市名称固定指代某一座城市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正式确立始于民国,在历史上南京有着千般名字:

春秋时期楚国人称其为金陵,在此筑城。

秦始皇称之为秣陵,截断王气。

三国时期,孙权定都于此,号为建业。

东晋人,在建邺与建康之间来回抉择。

隋称蒋州,唐叫升州,宋呼江宁,元名集庆。

朱元璋即位于此,改成应天府,顺天应命,成就帝业,待到民国,终于定下南京的最终称呼,现代人戏称为徽京。

南京

长江滚滚,浩浩汤汤,秦淮悠悠,才子佳人,金陵都邑,钟阜龙蟠,石城虎踞,一座千年王气的南方帝都,从东吴到南明,再到民国政府,数不清的王朝在此奠基,也在此消亡。自古以来,南京便是一处风水宝地,建都于此的王朝不胜枚举,吴晋宋齐梁陈唐明及天平天国,然而细数历史后却发现这些王朝都存在时间较为短暂,孙吴不过49年,东晋稍长103年,刘宋58年,南齐短短23年,南梁一梦54载春秋,陈朝31年华梦,南唐锦绣文章传世38年,大明立国50年迁都而去,天平天国声威浩大亦不过坚持11年便已然消亡。若是再加上民国时期,也不过仅仅14年光景!

虎踞龙盘,长江天险,金陵王气,帝王福地,这些成就了南京城的名声,带来繁荣的城市发展,使得南京城逐渐成为江南一带的中心所在,东南形胜,六朝帝都,金陵自古繁华。秦淮画舫,烟花柳月,才子佳人无数。泛舟玄武湖,吟诵夫子庙,人文荟萃。长江环抱,江南腹心,真帝都!
柳永的望海潮用来形容南京城,竟是一点都不违和!

定都南京的政权

02 百万雄师过大江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纵观历史,除了上述两场战役外,历史上发生在南京城的攻防战都以较短时间结束。

公元279年11月,西晋出兵20万大军,兵分6路进攻东吴,次年3月15日攻克建业,东吴政权宣告灭亡,历时不到5个月!

公元588年10月,隋文帝下令由晋王杨广率领水陆大军50余万,兵分八路,兵锋直指建康。公元589年1月20日,隋军攻破建康,于枯井之中俘获陈后主,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自身姓氏作为国名的王朝宣告灭亡,距离隋文帝下诏发起灭陈之战,过去不过3个月的时间!

陈后主

公元974年9月,以宋太祖赵匡胤一句: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拉开了宋灭南唐之战的序幕,宋朝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趋攻南唐,次年11月27日,江宁告破,南唐灭亡,此战历时1年2个月,算是坚守时间比较长久的。

公元1401年冬,明成祖朱棣决心挥师南下,直取京师南京,一战定乾坤。1402年5月18日扬州不战而降,6月6日,镇江守将率城投降,7月13日明成祖朱棣率大军抵达金陵,旋即克之,建文下落不明,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从北京打到南京,朱棣用了8个月的时间,身份也从藩王转变成为一国之君,帝国皇帝!

公元1645年3月,清兵南下,4月扬州城破,随后清兵渡过长江,接连攻克镇江,兵锋直抵南京,5月15日,南明朝臣开城投降,献出南京,可笑!

水太凉

南京城,地处长江沿岸,有着便捷的水路交通,和平年代可以对富庶的长三角地区进行有力的统辖,形成全国性的经济中心。长江天险从南京城西向正北来了个大转弯,给南京城带来了两面的水域防区,东南两面的陆上交通,顺时针排布的幕府山、钟山、牛首山、将军山等低山丘陵如众星拱月般拱卫着南京城。

可以肯定地说,南京城自身的防御体系相对完备,城背靠江南,有着源源不断的钱粮支持,又有长江天险作为依靠,人才上江南更是状元辈出之地,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站在了南京城一方,为何南京会难以坚守?

南京城周边态势

03 金陵王气黯然收

着眼于小处看,南京的确拥有着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可这是立足小战术格局上的周边防御态势,放眼全国,站在大战略的角度来看,南京城的攻与防,从来都不是决定在南京城这座城池的攻与防。

那么,决定南京城池攻防战的关键在于何处?

古代南京城的威胁来自于北方,近代南京城的威胁则多来自于海上,因此南京城池攻防战有三处核心所在,第一处在于皖江防线,核心在于安庆,以大别山、黄山山脉构筑成一道坚实堡垒,拱卫着南京城的上游,曹操、曾国潘便是意图以此为突破口,攻破南京,只不过曹操兵败赤壁,止步安庆前,曾国藩则是攻破安庆,随即顺利拿下太平天国首府天京。

安庆一带的地形

第二道防线则是淮河防线,东线核心在于徐州,自古以来便有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的说法。

徐州地处汴水和泗水交流处,成为江淮和中原的水运枢纽,中原、山东、江南各方势力交汇之所,立足徐州,安定两淮,北可上黄河取山东,南可下江淮定江南,西可进中原逐鹿天下,楚汉相争时期的项羽、三国时期的曹操吕布、明清之际的南明无不是将徐州作为主战场。徐州凭借着西控中原、南屏江淮的战略地位,赢得了北国锁钥、南国重镇的称呼,可谓是实至名归!一旦攻破徐州,兵锋便可直抵扬州、镇江,威慑南京,如此便只剩下一道长江天险了,前线交给江北的扬州,留下的只会是满目疮痍,一切正如姜夔词中所描绘的那样,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淮河防线的西线核心在于合肥,三国时期的张辽威震逍遥津、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南宋时期岳飞北上抗金,都是围绕着合肥进行,合肥古称庐州,这一道防线上北边的淮南一带承接着淮河防线,西边六安对接着大别山防线,越过合肥便是近乎一马平川的大平原,几乎无险可守,正所谓南北分疆,两淮皆战场也,不论是跨长江而北进中原,还是踞中原而夺江南,合肥均是兵家争夺的要地,也是拱卫南京的前沿阵地。

淮河防线

第三道防线,来自于海上,特别是近代之后,西方列强入侵,近代中国的海防几乎丢失殆尽,敌人或是沿着长江逆流而上,或是登陆走苏南,一马平川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几乎没有任何障碍,便可长驱直入,这一道防线的核心在于上海的城防与江阴的塞防,其实真正意义上来说,依靠上海的城防与江阴的塞防,不如御敌于大海之上,决战深蓝之中。

这便是南京城三道防线,任何一道被攻破都会对南京造成致命威胁,真真应证了那句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话,南京城池的攻防向来都是决定在这三道防线上。正所谓没有最完美的防御,久守必失。

南京城

宽达数里的长江天险对于南京的防守者而言是一种莫大的心理安慰,南北对峙时期,南方政权的确可以凭借长江天险抵消部分军事上的缺憾,在秦淮河畔的繁荣之中纸醉金迷,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旦北方政权攻破上述三道防线之一,集中全部力量,倾力来袭之时,这种防守变得很脆弱,天险不险!

南京城的城防成也长江,败也长江。南京城前后数百里的长江虽然宽广,但并非急湍激流,横渡长江可选的位置有很多,可防守的话,则需要处处布防,军力稀释,实力便会削弱,疲于奔命的防守方式,很容易便会造成一处失守,进而整个长江防线失守!

若是南方政权与北方政权在整个长江流域进行倾国大战,单纯守卫长江,必然是处处防卫,却又是处处漏洞的尴尬局面。所以晋灭孙吴、隋灭陈、宋灭南唐等诸多战役,都是兵分几路,以某一处作为重心突破,多处集火,以点带面,步步为赢!

高明的南方政权统治者,大都采取守长江而不战长江的战略,将战场设在长江支流沿岸,也就是上文说到的南京城池攻防的三道防线上,可是大军长期驻扎在千里之外,既是威慑敌人,也是威胁着南京城内统治者的安全,但凡有个猜忌,便是滔天大祸。

诗画长江

04 终章

没有攻克不了的城市,即使是号称永不陷落的君士坦丁堡依旧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克,良好的地理天险只能作为屏障,而不是唯一的依赖。

一座城池,或者说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唯有顺应民心,施行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当国力强大之时,万国来朝,谁敢侵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当国力衰退时,在有利的地形也抵不过内部的倾轧和外部的狂轰滥炸。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御敌于国门之外,才是最好的防守!愿岁月静好,国家安好,人民富足!

本文由青衫弹史原创,全文3900字,感谢您的阅读,未得允许,不得转载,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哦~,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荣幸~

留言评论、点赞收藏、关注赞赏,支持

本文图源网络,侵删!

标签: 南京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