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青岛,因胶州湾入口处北侧的小青岛得名,该岛对岸的原青岛村、青岛口、青岛山一带均沿用青岛之称。1891年清政府议决在此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
“青岛”这个岛的名称,原来指的就是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所在的海湾因岛得名青岛湾,由此入海的一条小河也被称为青岛河。河两岸的两个村落分别得名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河源头的一座山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也被定名为青岛山。
【沿革】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立海防,这天被当成青岛建制的开始。第二年,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移驻胶澳。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从此,胶澳沦为殖民地,山东也划入了德国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民国三年(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国十一年(1922年)2月4日,日本同中国政府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同年11月颁布《胶澳商埠章程及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这是称为“青岛市”的最早记载。同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胶澳,开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这个青岛市也只是胶澳商埠的一部分,并受胶澳商埠的监督。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胶澳商埠局撤消,原胶澳商埠的辖区被命名为青岛特别市,从这时起,青岛这个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区。
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称青岛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通过警察局等机构强制设立保甲组织;沧口地区隶属四沧区。至1945年4月,在市南、市北、东镇、西镇、四方等范围分别设总联保办事处。
二战结束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支持下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青岛以警察区划为市南、市北、台东、四沧等7个区。以保甲区划为12个区(其中市区4个、乡区8个),4个市区分别为市南、市北、台东、台西4个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辖市南区、市北区、台西区、台东区、四沧区、李村区、浮山区7区。1951年6月,将胶州专区的崂山办事处划归青岛市领导(管理郊区),改称崂山郊区办事处。1951年8月,撤销四沧区、浮山区,设立四方区、沧口区。1953年6月,崂山郊区办事处更名为崂山郊区人民政府。1958年底,将昌潍专区的胶县、胶南县2县及莱阳专区的即墨县划归青岛市管辖。
1961年5月,将即墨县划归烟台地区管辖,将胶南县、胶县2县划归昌潍地区管辖。1961年10月,撤销崂山郊区,以原崂山郊区的行政区域设立崂山县,归青岛市管辖。1962年12月,撤销台西区,其辖区分别并入市南、市北区。1978年11月,将烟台地区的即墨县,昌潍地区的胶县、胶南2县划归青岛市管辖;新设立黄岛区,其辖区包括由胶南县划出的黄岛、薛家岛、辛安3个公社。
1983年8月,将烟台地区的莱西县、潍坊地区的平度县划归青岛市管辖。1987年2月12日,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1988年11月17日,撤销崂山县,设立青岛市崂山区。1989年7月27日,撤销平度县,设立平度市;撤销即墨县,设立即墨市。1990年12月18日,撤销胶南县,设立胶南市;撤销莱西县,设立莱西市。
1994年4月23日,青岛市辖区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1)撤销台东区,其行政区域并入市北区。将四方区的吴家村、错埠岭2个街道办事处,崂山区李村镇的杨家群、河马石、夹岭沟、曲家庵子4个村和中韩镇7号线以西的区域划归市北区。市北区人民政府移驻原台东区人民政府驻地。(2)撤销沧口区,设立李沧区。将原沧口区的四流中路、振华路、晓翁村、西流庄、永安路、营子、板桥坊、楼山后8个街道办事处和楼山乡、崂山区李村镇张村河以北的区域划归李沧区。区人民政府驻李村镇。(3)设立城阳区。将崂山区的城阳、惜福、夏庄、流亭、棘洪滩、上马、红岛、河套8个镇划归城阳区。区人民政府驻城阳镇。(4)将原沧口区的水清沟、开平路、盐滩、郑州路、洛阳路5个街道办事处,崂山区李村镇的河崖、后台、小水清沟、河西、华光、大山、小河西、保儿、保儿西山、双山10个村划归四方区。(5)经上述调整,崂山区辖中韩、沙子口、北宅、王哥庄4个镇。区人民政府驻地由李村镇迁至中韩镇。调整后的青岛市市辖区为: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
标签: 青岛历史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