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小伙伴去医院看病,估计会对医生的各种职称有点迷惑,本文将为你详细讲解医生的职称体系。
职称体系
你在医院官网或者宣传栏看到的医师职称基本格式差不多类似如下格式: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
其实读懂这个职称非常容易,其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不是职称体系中。如下为医生常用的职称体系:
级别 | 医疗 | 教学 | 科研 |
初级 | 住院医师 | - | - |
中级 | 主治医师 | 讲师 | 助理研究员 |
副高级 | 副主任医师 | 副教授 | 副研究员 |
高级 | 主任医师 | 教授 | 研究员 |
医疗系列职称
医疗系列职称为医生的职称主序列,每个医生必然有医疗系列职称。医疗系列职称分为四个级别: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其中住院医师为初级,主治医师为中级,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都是高级职称,一个是副高,一个为正高。
住院医师:
如果是本科毕业直接工作(前提是有的医院愿意招聘本科生),第2年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红本),医院聘为住院医师,同时给注册医师执业证(绿本)。具有处方权的医生必须具有红本+绿本。
住院医生工作满5年,才能获聘主治医师。一般在第4年,可以参加主治医师资格考试,考试通过,才能获聘主治医师。
除了基层医院,目前大部分医院的招聘要求上都需要通过医师规范化培训,所以基本是把本科生排除在外了,医学本科生如果毕业想直接工作,基本只能去基层工作。否则要么参加医师规范化培训,要么考研,要么改行。
医学研究生考研基本是考入大学附属医院的进行学习,大学附属医院是大学的一个学院,在内部一般成为“第x临床学院”,承担着大四大五本科生的临床带教以及临床医学研究生、博士的培养工作。
中国目前的医疗教学基本改革完毕,专业学位的医学研究生实行四证合一(硕士毕业证+硕士学位证+医师资格证书+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科研学位的医学研究生只有毕业证与学位证,入学前如果没有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就业是比较尴尬的。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入学第2年可以参加医师资格考试,考核通过可以获得红本。研究生1年级上半年基础课程学习完毕,下半年就会同步进入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需要完成各个科室的轮转。3年研究生考核通过,颁发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这个阶段的职责相当于住院医生,这个阶段如果获得红本,大部分医院是可以给注册绿本的,注册绿本后,就就具备了独立处方权,一般也可以独立值班。
现在还存在一种独立的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培训生。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的医学生,不具备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他们需要单独进行医师规范化培训,一般为期2~3年,这期间可以享受国家的补贴。
主治医师:
目前各大医院的主治医师的评聘条件一般是:
1、本科毕业5年,获得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通过主治医师资格考试,达到相应临床工作量以及科研论文,需要参加大学或者卫生部门组织的评审,择优评聘。
2、研究生毕业2年,获得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通过主治医师资格考试,达到相应临床工作量以及科研论文,需要参加大学或者卫生部门组织的评审,择优评聘。
3、博士毕业,获得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有的医院不要求),通过主治医师资格考试,立马聘任为主治医师。
副主任医师:
一般各大医院都关闭了非博士学位晋升副主任医师的通道,一般是只允许1993年以前本科毕业的硕士晋升副主任医师,1994年以后本科毕业的硕士,如果不读博士(全日制或者在职均可,虽然两者的差距很大),基本是晋升不了副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从事本专业医疗工作满2年,达到相应临床工作量以及科研论文,需要参加大学或者卫生部门组织的评审,择优评聘。
副主任医师开始进入高级职称序列,一般可以称为专家。在项目获取、干部任用上基本都没有限制了。
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工作满5年,达到相应临床工作量以及科研论文,需要参加大学或者卫生部门组织的评审,择优评聘。主任医师为医疗最高序列。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有疑问,感觉有点主任医师水平好像也就一般般。主要是因为:
1、关于主任医师的评审,是由大学或者卫生部门组织的,不同的大学或者部门评审标准不同。
2、不可否认,在职称评审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关系户,但是比较少,主要还是看临床工作量以及科研论文情况。
3、有的医生科研非常好,尤其是国外回来的学者,可能走了特聘渠道,但是临床经验还是欠缺一些的。
4、有的医生有特殊贡献,例如参加2020年援助鄂的,国家有特殊的政策性照顾,可以提前1年晋升,并且基本不看临床工作量和科研业绩。
ps:
1、8年制本硕博类研究生,一般毕业是具备红本,但是没有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所以如果进入大医院工作,大部分医院要求补充参加医师规范化培训。
2、由于中国的医疗教学以往10多年比较乱,存在各种学制和研究生类型,所以对于医师规范化培训,各个医院要求并不相同。但是以后随着四证合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逐步推开,后面基本都会全部要求医师规范化培训。
教学系列职称
一般只有在大学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才能看到医生简介中挂这个职称。这个职称一般是大学聘任的。
在上表中,大家看到教学系列职称好像没有列初级职称,主要是因为在大学附属医院或者教学医院中,医生的主要职责是承担着大四大五本科生的临床带教以及临床医学研究生、博士的培养工作。基本上各个大学都会要求讲师以上的人员才能承担此部分工作。
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参加教育厅组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并考核通过,然后去申请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才能被大学聘任为讲师。
讲师工作满一定年限,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达到要求,参加大学组织的评审,择优评聘为副教授。在很多教学医院中,具有副主任医师的医生,可以在不获聘讲师情况下,在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达到要求后,直接参加大学组织的评审。这一点和大学普通副教授有点区别。
副教授工作满一定年限,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达到要求,参加大学组织的评审,择优评聘为教授。
教学职称主要是对医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认可,尤其是副教授和教授职称,对于教学工作量、科研课题、科研论文要求都非常高。具有副教授和教授职称的医生,基本是要求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理论水平是绝对高于只有医疗职称的医生。
可能有的小伙伴会问,如果是同时具备医疗和教学职称的医生,会不会拿双份工资。你想多了,这是不可能的,只是基本工资按照最高级别职称的工资去领取。教学上,会根据教学课时、研究生带教人数给予一定的补贴,但是这部分补贴不多。科研上,如果承担科研课题,课题资助方会给予一定的绩效奖励,但是也不多。论文上,如果发表高质量论文,一般医院或者大学会有奖励,各个医院政策不同。
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与教学职称一般没有直接关系,大学在做导师资格遴选时,一般是要求具有副高职称以上,但是优秀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主治医生或助理研究员也是可以参加遴选的。
研究系列职称
细心的小伙伴可能还会发现,有的医生竟然还有第三职称,例如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具有这个职称的医生,是有过博士后工作经历的。在中国,博士后不是学历教育,是一种工作经历。第一站博士后(博士毕业2年内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工作人员,具备助理研究员资格。具有研究系列职称的医生,不仅仅是会做医学研究,而且还会做基础类的医学研究,对于病理病因的研究更深入,对于疾病的理解更深刻。
博士后出站后,如果选择到医院继续从事临床工作,各个大学以及医院的政策不同:
1、有的医院或者大学规定,医院工作人员只有一个主序列,要么是医疗人员,要么是研究人员,辅序列为教学职称。这种情况下,医院可能只是聘任助理研究员,代表对博士后工作经历的认可,后续不再允许具备助理研究员资格的医生晋升研究系列职称。如果这位医生转岗专职做科研,不再从事临床工作,是可以继续晋升副研究员、研究员职称。
2、有的医院或者大学规定,医院或工作人员可以有三个职称序列,三个序列可以自由晋升。这种情况下,具有助理研究员资格的医生可以选择晋升副研究员、研究员职称。
看了这么多,你现在是不是对于医生的职称体系了解一些了。医生是所有执业中学制最长、学历最高的、培养周期最长的。希望大家都能体谅、支持我们医生的辛苦工作。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助理研究员,中山大学外科学博士,中山大学乳腺肿瘤学博士后经历。 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尔卫教授,从事乳腺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十余年。
擅长各种乳腺疾病的诊治、良性肿瘤的微创治疗,对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根治术,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及免疫治疗等个体化精准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乳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表观遗传学调控有深入研究。现任多个医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级课题两项、省部级课题多项。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要参与人。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对乳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表观遗传学调控有深入研究。
标签: 医生的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