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听音乐、欣赏绘画、阅读经典这些高雅趣味,或者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偏好、衣着打扮,从中都可以看出趣味的等级划分与社会等级区隔之间的对应关系。
普罗大众忙于生存,对这种有闲阶级的享受不以为意。最苦的是中间夹层,他们惟上层的马首是瞻,却又不能洞悉其中的秘密,在势利的“占位游戏”中捉襟见肘,筋疲力尽。
布尔迪厄(1930-2002),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社会学家
本书是布尔迪厄这位二十世纪极具影响力的法国思想家对社会的最深刻的批判,他的洞察颠覆了人们的日常观念,极具穿透力。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乡村邮递员的儿子,早年生活在偏远的西南农村并说一口方言,充分“体验到了社会不平等和社会统治。”幸亏他异常聪颖并且勤奋,也幸亏有那么一所不重门第只看成绩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使得他得以通过考试这个跳板,从底层社会“逃亡”。
虽然在社交上颇为笨拙、在思想上比较孤独,但是依靠睿智与勤奋,他在1981年终于攀升到了知识金字塔的顶峰:法兰西学院社会学主席,与雷蒙·阿隆和列维-斯特劳斯一样,被誉为战后法国最受尊敬的社会学家,有朋友戏称他为“布尔迪神”(Bourdivin)。
正如他的同行回忆说,布尔迪厄对学术界怀有“异常强烈的复仇欲望”。他并不忠诚于学院这套体制,虽然他自己是这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按照他的夫子自道:“我处在一个本不应该身处其中的世界。我本来会被它淘汰40多次。在法兰西学院的200多年间,只有1%的人与我同类。”
与布尔迪厄境况类似的还有福柯和德里达,在巴黎知识界的同行看来,他们三人皆是“外来者”和“乡下人”。而正是这三人持守反体制立场,鞭辟入里地分析知识遮掩的权力、符号统治下的政治、分延创立的游戏。
▲ 布尔迪厄与德里达
吊诡的是,恰恰是这三人而不是体制的拥护者,在20世纪的知识界赢得了崇高的地位。他们用他们的成功证明了一种独特的力量果然存在:文化资本。
韦伯曾经指出:在经济利益之外,声誉、权力、生活品位和宗教信仰等因素同样参与了阶级的划分。的确,否则就无从解释人们何以歧视“暴发户”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只有钱也不是万能的。布尔迪厄的创造之处在于,他将马克思的资本概念扩大化,划分为三大形态: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经济资本”是资本的最有效的形式,以金钱为符号,以产权为制度化形式,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特性;这种资本可以从一代人传递给下一代人,并可以容易地转换成其他资本。
“社会资本”是以关系网络为核心的资源,拼祖上、拼爹、拼同学会、拼俱乐部、拼朋友圈,一言以蔽之“拼关系”;或者拼头衔、拼人品、拼履历、拼声望,简而言之“拼地位”。
“文化资本”最为复杂,也是布尔迪厄着墨最多的地方,他把文化资本又分成三种形式:身体形态、客观形态和制度形态。
▲《老妇人》(乔尔乔内,1508年)
身体形态文化资本表现为个人的审美趣味、学识教养、风度技能等,它是一套培育而成的倾向,通过社会化而加以内化,附着在个人的身体上,可以通过积累而习得,但是无法通过馈赠、买卖和交换的方式进行传承。房产可以遗赠给儿子,但是学识想传给儿子?难。
客观形态文化资本表现为物质性的文化工具,比如藏书、文献、乐器、科学仪器;也包含商品性文化财富,比如印象派的绘画、老坑的翡翠、董桥手里的某本书的藏书票。经济资本可以直接转换成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所以不难理解为何艺术品拍卖会一度挤满了腰包肥满的煤老板。
至于制度形态文化资本,必须经过制度的程序将资本标示出来,最典型的是文凭和资格证书。高悬于墙上的戴着奇怪四角帽的学位证书,有着“一种文化的、约定俗成的、经久不变的、合法化的价值”,与其说“知识改变命运”,不如说“毕业证改变命运”,它们是某些领域的入场券,最精英高校的毕业证含金量巨大,简直掷地有声。
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是一系列相对自主但结构同源的、由各种形式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组成的生产场域、流动场域和消费场域。在这样的社会中,划分阶级的依据是每个行动者所拥有的资本的总量和资本的结构。
每个行动者所掌握的资本总量和资本结构界定了个人生活的可能性与机遇,同时,资本也被用来再生产,再生产经济资本,也再生产社会阶级结构。特别是文化资本,作为一种具有特殊的积累法则、交换法则和运行法则的资本形式,正在变成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分层的基础。布尔迪厄和福柯、德里达等人,虽然在起点上匮乏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但是凭借文化资本而崛起,可谓鲜活的例证。
当然,由于文化资本采取了教育、修养、品位等形式,身世显赫、经济富裕的家庭,必然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与金钱,这也使得不同出身背景的人从最初就产生了文化资本占有上的不平等。
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主要通过早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实现,教育体系有三个核心作用,首先是保存、神化、灌输某种社会规范和文化遗产;其次是再生产不平等的社会-阶级关系;第三是将上层拥有的资本合法化,并使下层也趋于认同,这种“魅力意识形态”(ideology of charisma)”最能构成隐形统治,它通过制造同意而达成某种“合谋”。
尽管考试这类的制度性文化资本为底层孩子中的佼佼者留下了社会升迁的窄门,但是总体上说,学校虽然具有中立的表象,本质上仍是一个选择机器,它在代际之间复制现存的社会关系。
值得说明的是,一些活动,比如从事一种造型艺术或者演奏一种乐器,常常意味着从学校之外获得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资本。同样,口音、步态、趣味、着装、风度这些身体性文化资本,也需要家庭教育才得以养成。如此一来,通过窄门终于上升到社会上层的底层孩子们,依然会有“格格不入”之感。
▲《抱扫帚的女孩》(伦勃朗,1640年)
以身体语言来说,小资产阶级“对于社会世界的体验首先是羞怯”,他们感到受到一种外在目光的监督,从而对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语言感到不安和窘迫。而上层社会的孩子们通过耳濡目染、见多识广而养成一种“淡定”——难以言传的自信而自如的气质,因为身在高处而漠不关心来自下面的眼光,举手投足皆符合规范而又没有用力过度之感,简言之,“懂得如何让人伺候”。
你喜欢博斯还是安格尔?你喜欢《千里之外》还是《自新大陆》?你喜欢保龄球还是潜泳?你喜欢宝马还是宾利?在经济资本之外,社会就是这样以趣味和文化消费的“区分”来划分等级。
▲ 博斯《愚人船》
比如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一项调查中,教授、自由职业者、企业主可以通过三种体育运动加以区分。教授的贵族禁欲主义在登山中找到了最典型的表达,既能支配自己的身体又能支配常人无法企及的一种自然,从而以最低的经济耗费赢得最大的卓越、距离、高度和精神升华。
医生和经理们健身享乐主义体现为开船出海、远足滑雪,它们既是最有声望的体育运动,又能脱离聚集的人群。而企业主则青睐能附加社会关系资本的高尔夫球,他们从高尔夫的贵族标签、广阔的专门场地、殷勤的球童那里获得归属感。
▲《区分》第一版封面
1979年,布尔迪厄发表洋洋洒洒的巨著《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乡下男孩”终于向资本主义社会投出了锐利长矛,揭开文化资本的真相,也伤了中小资产者的软肋。他揭示出康德错了,生成趣味的判断力机制并非源自人类的先验的综合判断,相反,任何趣味都不是自然的和纯粹的,都是习性、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书以1963年和1967—1968年对1217个人进行的调查统计资料为基础,研究趣味判断如何成为社会区分的标志,社会等级又如何形塑趣味判断的等级。
中文世界的研究者将“distinction”译为“区隔”或“区分”,在布尔迪厄那里,还同时兼顾了“差异”和“优越性”两个含义,有研究者认为可以理解为“秀异”。通过制造稀缺性、增加其符号象征价值,文化的立法者试图拉开与下层的距离。
普罗大众忙于生存,对这种有闲阶级的享受不以为意。最苦的是中间夹层,他们惟上层的马首是瞻,却又不能洞悉其中的秘密,在势利的“占位游戏”中捉襟见肘,筋疲力尽。
以上文字作者:马凌
实际上,在经济权力场域的各个领域都能够感受到从家族继承所得的社会资本的影响:决定企业领导人选拔(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普通管理人员的职业前景)的连续不断的自行遴选活动以各种各样的标准为武器,而这些标准绝对不能够全部归结为学业称号,更不能归结为人们想象中通过学业称号正式衡量出来的东西。
即便专家治国论者和官僚主义者的权力真正是最正规的终身权力,而且真的不能由父亲传递给儿子,然而,那些当大官的人还是能够在进行服务交易与庇护交易的游戏中找到变通的办法,并且在很大程度上绕过官僚主义者关于继承性移转的禁令。就那些最有声望的文凭而言,与其说文凭的价值表现为一张纯粹的技术能力证书,还不如说文凭的价值体现为文凭对良好的声望和良好的教育的保证。因此,要通达国家控制下的重要职位,名牌大学的文凭就必须与那些最罕见的几乎无法定义的特性联系在一起——这些最罕见的特性能够确定归属,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归属的产物,为此,在学业淘汰的统计学机制实施选拔的人群中,以归属于某一教学机构这一微妙标准为基础的自行遴选活动实际上又实施了第二次选拔,而这一次选拔的目标更明确,这就是对工商实业群体进行再生产——即便继承不能一直在直系后代中进行,那么遗产必须仍然保留在合法后代的手中。
3.《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
本书从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入手,用全面、系统、独具特色的方法,分析了当代法国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专业分布与其社会出身的关系,突出了后者的决定性作用,指出了它以隐蔽方式发挥的作用,构成了现行教育制度的基础,而这一制度又反过来使社会特权永久化。作者深刻揭露了法国高等教育制度表面上的平等掩盖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
处于最有利地位的大学生,不仅从其出身的环境中得到了习惯、训练、能力这些直接为他们学业服务的东西,而且也从中继承了知识、技术和爱好。一种“有益的爱好”对学习产生的间接效益,并不亚于前面那些因素。除去家庭收入不同可以解释学生之间的差距以外,“自由”文化这一在大学某些专业取得成功的隐蔽条件,在不同出身的大学生之间的分配也很不平均。在熟悉文艺作品方面,文化特权十分明显,这只有经常去剧院、博物馆和音乐厅才能做到(学校不能组织或只能偶尔组织这些活动)。对那些学校内涉及更少的,一般说来距当代更近的作品来说,上述情况更为明显。
4.《再生产》
布尔迪厄重要作品,“文化资本传递论”的奠基著作
《再生产》一书是布尔迪厄关于教育理论的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已经成为研究教育社会问题的学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经典文本。正是在这部著作中,布迪厄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他关于教育问题的基本主张,尤其是,他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准确的阐释了教育的本质。
《再生产》由两部分组成,探讨了教育行动的双重专断性、教育权威、教育工作和系统、文化资本与教育交流等方面内容。本书是“文化资本传递论”的奠基著作,它以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著作《继承人》的定量研究为基础,提出了系统的“文化资本传递”理论。作者指出,教育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所有教育行动客观上都是一种符号暴力,是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等级,并使之长久延续的重要手段。
5.《反思社会学导引》
豆瓣评分:9.6
理解布尔迪厄理论的
内在理路和广博体系的钥匙
end
每日一书
《西方引语大辞典》
标签: 有什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