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下雨了,
雨声潺潺,敲打着窗,
莫名,有些心安,
像住在溪边。
张潮在《幽梦影》里写:
“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
其实,雨只是雨,
但听雨的人,却心境万千。
喜欢下雨天,
特别是暮春的雨,
温温柔柔,缠绵多情,
好似把一整个春天都捧进怀里。
无边细雨纷纷落,
掩去喧嚣,涤尽尘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且去听雨,且寻雅趣,
且得清欢,且令心安。
01
且去听雨,赏花开落
四月将暮,
处处繁花开且落。
落红铺径,小雨霏霏,
梨花淡白,柳色深青,
姹紫嫣红,终将作别。
想当年,大观园里,
宝玉不忍满地桃花被践踏,
兜了花瓣抖到水池里,
任其飘飘荡荡流出沁芳闸。
而黛玉却恐流水被污糟了,
担了花锄,花囊,拿着花帚,
扫了,装到绢袋里,埋进花冢,
只求一个干干净净。
惜花之情,至真至诚。
而今,为生活疲于奔波,
少有机会能静静看一场花开,
或许,只有在下雨天,
能有片刻的停驻,听雨赏花。
真想醉漾轻舟,
一个人漫行至花深处,
眼见烟雨朦胧,青山叠翠,
飞雨落花中,不记来时路,
沉醉其中,可抚慰一二
今春未曾好好赏花的遗憾。
或是,寻一个无人的角落,
与一朵牡丹对望,倾城国色,
染了微雨,更添艳丽,
也可赏赏烟柳,听听莺啼。
林清玄说过:“心里常有花季的人,
什么时候都是很好看的。
即使花都谢了,也有可观之处。”
人人惜花怨春归早,
于花而言,花落花开皆有时,
纵被春风吹作雪,亦是心甘情愿。
人这一生亦如此,万事皆有缘法,
心外无物,且去听雨赏花,
尽心过好每一个当下,
你想要的,终会到来。
02
且去听雨,喝茶读书
“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
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
正逢春夏之交的雨,
最宜喝茶读书。
任窗外雨声忽大忽小,
烧一壶水,抓一撮春茶,
沸水冲开,蜷曲的叶慢慢舒展,
茶烟袅袅,呷一小口,
清清浅浅的苦涩于舌尖荡漾开,
茶汤入喉,芳香四溢,心神清明。
茶香,雨声,
手中还缺一本闲书。
读《浮生六记》,跟着芸娘,
读诗、拣石、赏月、联句、游春,
那些被遗忘的风雅乐事,再次唤醒。
窗外夜雨不息,
屋内春意浓,爱人在侧,
绮怀万动,宜读花间诸集;
若有一架蔷薇雨中摇曳多姿,
蜂蝶乱飞,正在青春,谁能不醉,
宜细读《红楼梦》。
或是,隔离在家,
坐立难安,焦躁不已,
愁来愁去,莫如去读书,
托尔斯泰就是如此排解忧愁,
“忧来无方,窗外下雨,
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
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在暮春,一帘雨,
一杯茶,一本书,
是最能得闲趣的,
雨声寄情,热茶畅神,
书则愈万千忧虑。
03
且去听雨,无事静坐
下雨天,
也有惫懒的时候,
不想赏花,也不想读书,
只想静坐,听雨。
静坐不神秘,
古人将之当作日常,
朱熹主张:半日静坐,半日读书。
在静坐里,生出定力和智慧。
苏轼也说: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
如此看来,静坐和听雨,
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很喜欢电影《无问西东》里的一幕:
在昆明一间茅草屋里,
西南联大的学子们正在专心学习,
只是窗外雨声渐大,将教授的声音盖住,
哪怕他拔高了声音,也无济于事,
于是,他索性在黑板写下
“静坐听雨”四字,转身坐下,
和学生一起细听雨声。
这份恬淡和温润,真叫人佩服。
如今,疫情四起,
核酸、隔离、居家办公,
房贷、车贷、养家糊口,
为了生活,每个人都在苦苦支撑,
事已至此,即便忧心如焚,也于事无补。
不若想方定下来,
听听雨声,小坐一会,
把纷乱的心绪收拢再梳理开,
“管他惊涛骇浪来袭,内心永是桃李春风。”
04
且去听雨,寻得心安
在这样的当下,
还想讲讲苏东坡遇到的一场雨。
那年的春日,路途中天降暴雨,
同行人要么抱怨,要么避雨,
唯他一人吟啸且徐行,喊着: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的一生,
坎坷愁苦,从不少,
但他总能把苦难酿成美酒、美食,
不管外界多糟糕,
总能找到令自己心安的法子。
愿你,无事时,
静坐听雨,觅得清欢,
有事时,静坐听雨,觅得心安,
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
标签: 听雨的心情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