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权威,“专家”两字对大脑的影响力 | 模糊谈判力 第四十一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716篇推文。
全文共2729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米歇尔-施特劳斯,是一名现代艺术品专家,也是职业拍卖师。
他在世界知名的苏富比拍卖行工作了40年,经过他手中卖出的艺术品不计其数。
1985年11月,米歇尔碰巧在纽约的一家拍卖行里看到一幅画;
这幅画是著名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的一幅名画《约翰·哈姆斯肖像》(Portrait of Johann Harms)。
米歇尔一直记得,有一个收藏家朋友要他留意这幅画,并托他购买;
这幅画当时的市场估值是20万到25万美元,米歇尔在和他的朋友商量了之后,决定把自己的心理价上限定在32万美元。
拍卖的当天,这幅画很快就被拍到了30万美元。
米歇尔很诧异,因为场上唯一一个和他竞争激烈的对手,是谢尔盖-撒巴尔斯基;
这个谢尔盖也是一个很有名气的艺术品专家,尤其擅长“埃贡-席勒”的作品;
米歇尔心忖,
如果这幅《约翰-哈姆斯肖像》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故事,那么这个谢尔盖一定知道,没有人比他在这方面更专业了。
于是,米歇尔决定现场提高自己的底线,价格迅速出到50万美金!
米歇尔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不得不承认,自己当时有点上头......
但当谢尔盖出价到62万美金的时候,米歇尔失去了继续的勇气。
很巧,第二天,米歇尔在街上偶遇了谢尔盖;
谢尔盖劈头盖脸地就冲着米歇尔喊,
你小子,昨天居然跟我抢得那么凶!
米歇尔苦笑着回答,
还不是因为你,谢尔盖-撒巴尔斯基,鼎鼎大名的“埃贡画专家”,你一定知道这幅画的价值远不止此吧。
谢尔盖大惊,
什么!?我去......我还以为是你......你知道些什么内幕.....我的天啊!
两个人相视大笑。
分手离开之前,谢尔盖对米歇尔说,
我们真是太傻了。
他们真的傻吗?
还是因为有一些人性中隐藏的说服力秘密,在悄悄地起作用?
2 专家我们依然在“模糊谈判力”这个系列推文中,他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今天的话题,依然七字影响力的第四个字,“威”。
“威”,权威,一种让人自动服从的说服力;
当然,它既包含一个组织行政层级的上下权威,也包括社会知识体系中的专业权威。
艺术品专家,就是一种“权威”。
大部分普通人对艺术品的理解和估值,基本要靠这一行的“专家”来给出意见。
理性地看,专家的话应该重视,但也应该保持怀疑和警惕;
可当“专家”出现,我们的大脑却因为“懒”,而会陷入对“威”的自动服从模式;
因为我们自己思考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服从专家的意见就简单多了。
正如文首的故事中,哪怕一个已经是“艺术品拍卖专家”的米歇尔,依然会受对方,一个“埃贡画专家”的影响;
而更能让我们体会“威”字威力的是,一个“埃贡画专家”,同样也被米歇尔的“权威”影响,做出了非理性的决策。
“专家”这个词,只要被提到,就能发挥“威”字的强大说服力。
在2018年耶鲁大学心理学系的一篇心理学文章中,亚历山大-柯博科教授指出,
数据显示,只要在报纸杂志上的任何一篇文章中,加上“专家评论”的字样,这篇文章的观点就能得到1.2倍的读者认同。
(看,我在做同样的事情,援引了“专家的意见”,让你的大脑放下警惕,不知不觉中服从我的说服力)
3 证书“专家”(Expert),这个词的表述其实很模糊。
什么才是专家?
一个国家科研机构的核物理学家,我们通常就把他称为“专家”;
可一个只是经常在饭店吃饭的朋友,我们也会戏称他为“当地的美食专家”。
让我们看看英国大百科全书里,对“Expert”这个词的定义是什么?
EXPERT :a person selected or adduced by a party to a cause, to give his opinion on some point in issue with which he is peculiarly conversant.
专家:因为某一个事由,被认为在某一个特定领域非常熟悉的人,并让他来提出意见。
看,这个定义的模糊性在“熟悉”,什么程度才算熟悉?
如果还有一些“专家”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哪些“专家”才称得上“专家”就好了......
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大脑并不会对这个问题刨根问底,而是依据一些“眼前的证据”,就匆忙下了结论;
比如,证书。
哇,这个人有这个专业的证书啊!那他总归算是专家了吧...
嗯......似乎还是不够严谨。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证书”确实能说明一些,但有没有“专家”来评估“证书”呢?
我们的大脑就不再往下继续思考了。
2009年,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心理学家,安-斯隆教授,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来揭示这个问题。
安教授找来了227名实验对象,让他们通过一张图片来判断一名医生的“专业性”;
这张图片是这名医生的办公室场景,有意思的是,实验分了几个不同的场景;
第一张照片,办公室空空如也,什么“证书”都没放;
第二张照片,办公室的墙上放置了两张“证书”;
第三张照片,办公室的墙上放置了四张“证书”;
第四张照片,办公室的墙上放置了九张“证书”;
然后,安教授让所有的实验对象给这名医生打分,分值从1到9,1代表最“专业”,9代表“最不专业”;
实验结果很明显,墙上挂着的证书越多,人们对医生的“专业评估”就越高。
这就是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
(相关实验见:‘‘Impressive?’’ Credentials, family photographs, and the perception of therapist qualities,Ann Sloan Devlin, Sarah Donovan, Arianne Nicolov, Olivia Nold, Andrea Packard, Gabrielle Zandan,Connecticut College, CT 06320, USA,doi:10.1016/j.jenvp.2009.08.008)
4 小结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内容的背后,依然有着“模糊谈判论”的影子;
分类、二元、语言、极端;
“威”,“权威”的本质,也是“对Vs错”二元差异的极化;
当我们尝试画出一个分类,对 Vs 错,人们的大脑迅速二元化,让我们渴望站到“权威”的“对”的一边;
当“对错”还没出现之前,这个分类对我们来说就是模糊的,没有说服力;
“权威”,可以让我们在谈判中撕开这个分类,对错的界限越明显,越纠结,“威”字说服力就越极端;
说服力的流动,再次从模糊走向极端。
-
-
-
这里是“谈判思维”!
“模糊谈判力 第四十一篇” 待续
--- 桔梗
标签: 什么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