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具体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省的行政中心城市一般称省会,自治地区的行政中心城市一般称首府,直辖市的行政中心城市一般称市区或主城,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中心城市一般就叫行政中心。这其中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中心往往是与行政区同名的。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近年来的网红城市重庆。
“重庆”一词其实是有大小之分的:所谓“大重庆”是指重庆直辖市,而“小重庆”则是指不含周边区县在内的重庆主城。作为重庆市行政中心的重庆主城和直辖市名称是重合的。事实上北京、上海、天津另外三个直辖市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这四个词既可以指四个直辖市,也可以指这四个直辖市的行政中心。此外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中心也叫香港、澳门。
相比之下省和省会的名称、自治区和首府的名称一般是不会重合的。我以前在重庆上大学时就见到有些不了解重庆当地情况的外地同学直接在重庆主城搭出租去重庆市下辖的合川区、永川区、涪陵区、万州区这些地方。在他们的印象中重庆市XX区可能就像福州市XX区、广州市XX区一样。其实作为直辖区的重庆是和福建、广东这样的省平级的,而合川、永川、涪陵、万州这几个区其实相当一个城市。
在我国现有的4个直辖市中重庆的面积大约是北京的5倍、天津的7倍、上海的13倍;重庆的人口大约是北京的1.45倍、天津的2倍、上海的1.3倍。作为直辖区的重庆其实在规模体量上大致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省。从重庆主城到东部与湖北省交界处的万州区的距离几乎与万州区到下游的湖北省宜昌市的距离是相当的,所以你可以想象从重庆主城坐出租车到重庆市与湖北省交界处的区县是个什么概念吗?
即使是在如今重庆主城与万州区之间已通行高铁的状态下也需要花费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才能抵达。十多年前我曾亲眼见识到有外地同学坐出租车跑这么远的距离。其他三个直辖市作为行政中心的主城和下辖区县在距离上都是很近的,然而重庆下辖的区县在地域面积上是相当大的:重庆市下辖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而重庆主城的面积不到整个重庆市的35%,重庆主城的人口约占整个重庆市的65%。
由此可见重庆市绝大部分地域面积是由区县构成的,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重庆下辖的区县与主城的距离是相对比较远的。重庆为何会在4个直辖市中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呢?这其实得从1997年重庆从四川分出来成为直辖市说起。重庆和四川在历史上的关系正应了《三国演义》的说法: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夏商周时期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属于蜀国、重庆属于巴国,所以重庆、四川两地又合称巴蜀地区。
战国后期秦惠文王灭了巴、蜀两国之后在今天的成都设蜀郡、在重庆设巴郡。当时秦国实行的是郡县两级行政区划制度:秦的县由郡管辖,而郡则由中央直辖,可以说这是重庆历史上第一次直辖,此时的四川和重庆是互不统属的平级关系。到了汉武帝时期在郡之上又设了一级行政单位——州。蜀郡和巴郡都被纳入益州的管辖之下,而益州的州府设在蜀郡,也就是今天的成都,这就是后世重庆归属四川的由来。
重庆自古就是成都的东面门户:一旦巴郡失守则意味着成都门户洞开。汉光武帝刘秀的将领岑彭消灭割据巴蜀地区的公孙述、东汉末年刘备灭刘璋以及东晋时的桓温灭成汉、刘裕灭谯纵都是在攻下巴郡后造成成都无险可守的局面。重庆这种战略地位使其在两汉三国时期的益州实际上成为仅次于州府成都的第二大城市。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李严镇守川东,巴郡(今重庆)作为川东地区的门户要塞得到大力开发。
公元1189年南宋光宗赵惇继位。赵惇当皇子时的封地恭州就是今天的重庆。赵惇继位后把恭州升级为重庆府。“重庆”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史籍中并一直沿用至今。宋朝的府在地位上高于州,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市,所以从南宋起重庆就已是副省级的级别。元朝灭宋后将重庆并入四川行省。不过此时重庆的地位已经崛起,似乎具备了与省城成都分庭抗礼的实力。
元朝末年作为割据势力的大夏国定都重庆。尽管大夏国没几年就被朱元璋灭了,但曾作为国都的重庆在政治地位上再度有所提升。明清时代四川和重庆一直未分家,但重庆的地位一直在提升:这时重庆已是四川省内仅次于省会成都的第二大城市。光绪十六年(1890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将重庆开为商埠。光绪十七年(1891年)3月重庆海关在朝天门附近设立。
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4月签订的《马关条约》中重庆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到了民国时期重庆已完全具有和四川分庭抗礼的实力:1929年重庆建市。南京失守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至此重庆的地位出现了显著的提升:1938年9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重庆在作为四川省辖市的同时其行政地位照特别市(直辖市)组织开始超过省会城市和其他大城市。
1939年5月5日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正式将重庆升格为直隶行政院之“特别市”(直辖市)。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训令:“明定重庆为陪都”。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重庆以“特别市 陪都”成为中国大后方的政治中心。即使在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重庆依然是直辖市。大西南解放后重庆成为西南委的驻地。西南委是大省概念:管辖着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四个省。
当时全国设有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个地区工作委员会。这时的重庆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由西南委代管。作为由西南委代管的直辖市实际上比今天的省会还要高一级。随着全国形势日渐稳定之后中央与省级行政区之间的六大工作委员会被取消。在这一过程中重庆的直辖市地位也在1954年7月撤销了。撤销直辖市地位后的重庆并入四川省,但仍是一个副省级城市。
60年代的重庆虽已不再是直辖市,但仍是四川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当时重庆人口有400多万,而作为四川省会的成都还不到200万。1983年2月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计划单列市试点城市。所谓计划单列市是指省辖市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户头,同时赋予这些城市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所以当时有人形容称:重庆在行政上是地级,在经济上是副省级。
1994年计划单列市正式调整成为如今的副省级城市后重庆依然榜上有名。最终三峡工程成为了重庆直辖的直接诱因:三峡移民有70%属于四川管辖,而属于四川管辖的库区中80%都属于贫困县。然而四川面积太大,省会成都又相对偏西,所以对川东地区的辐射力有点远。事实上中央最初的设想还不是设重庆直辖市,而是设立省会在湖北宜昌的三峡省。
三峡省的构想范围包括湖北宜昌以及四川的万县、涪陵、黔江(皆为地级),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当时三峡省的筹备组都成立了,但考虑到三峡工程作为国家级的百年大工程不宜操之过急,所以中央在经过认真权衡之后于1986年5月撤销了三峡省筹备组。在三峡省筹备组被撤销后重庆直辖这一方案开始吸引中央的目光。当时全国十大城市中的非省会城市只有大连、青岛和重庆。
重庆是四川第二大城市,在经济上又是计划单列市,所以各项经济、财务指标容易与四川省划开。如果将重庆设为直辖市可以充分发挥重庆作为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从而带动川东地区乃至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当时重庆市和万县市、涪陵市的移民任务占三峡库区的2/3以上。设立重庆直辖市将移民工作统一管起来利于国家对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政策的落实、资金的统筹安排和管理。
原来的四川、湖北、湖南、贵州交接处的数十个县大部分都是贫困县。重庆与西南各省和长江上游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时以重庆市为中心,川、黔、滇三省部分地、市参加的重庆经济协作区多年来的工作促进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历史上四川省由于所辖人口过多、行政区域过大给行政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汉末三国、中晚唐等历史时期东川地区和西川地区就曾历经过多次分分合合。
设立重庆直辖市利于进一步发挥其区位优势、“龙头”作用、“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直辖后通过重庆的总体招商、采购的扩大和路网的建设将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重庆直辖后可以作为中心城市带动原川东地区的发展。同时四川也可以在重庆直辖后集中精力抓好其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在重庆正式直辖之前国务院已于1996年9月批准:四川省将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委托重庆市代管。
当时重庆为解决管理农村人口多、面积大、移民任务重的问题陆续增设了移民、扶贫、农业和农村工作机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后重庆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管理原川东地区的万县、涪陵、黔江等地的移民、农村等工作的经验。重庆直辖还有国防安全上的考虑:我国的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一旦在爆发战争的状态下这些地区恰恰是最先受到威胁的。
因此我们的国防布局需要在西部大后方打造一个战略支点。地处内陆盆地的重庆多面环山。重庆作为西部最大的城市有着门类齐全的机械加工、机电产业等产业体系,重庆周边地区还有丰富的煤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这里曾是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使其在交通上的优势得天独厚。将重庆升格为省级行政区有助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又利于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能在国防上打造西部战略支点。
抗战时期和建国初期的重庆直辖市只包括今天重庆市区及其周边地区,不包括今天的涪陵、黔江、万县等地。然而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原因之一就是推动三峡工程建设。当时的川东地区恰恰正是三峡工程所涉及的重要地区,所以涪陵、黔江、万县等地也就被划归重庆管辖。这使重庆实际上相当于拥有了一个中等大小省份的规模。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
重庆由此从四川省划分出来成为直辖市,同时将四川东部地区的涪陵市、黔江地区以及原万县地区的九县一市划归重庆,重庆因此成为了我国4个直辖市中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政府机构正式挂牌成立。这样我们就基本说完了大重庆(重庆直辖市)的形成过程,那么接下来我们再说说小重庆(重庆主城)的演变过程。
重庆主城是由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大渡口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9个中心城区共同组成的。这9个区属于重庆主城中心城区,和上文提到的涪陵区、万州区、黔江区是不一样的。这点也是容易被一些外地朋友所混淆的:他们以为涪陵区、万州区、黔江区也像主城九区一样在地理上挨得很紧密,所以才会从重庆主城坐出租车去这些区县。
重庆直辖以前乃至直辖后的早期阶段渝中区被视为是重庆的市中心,而位于渝中区的解放碑又被视为是市中区的中心。自从重庆解放以来市委市政府等领导机构就常年在渝中半岛扎根办公,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公安局、检察院等政府机构均聚集在渝中半岛,所以渝中区当年在政治地位上是绝对的市中心,同时渝中区在经济地位上也是当时重庆的市中心。
当年渝中区的解放碑是重庆市区中商业氛围最浓厚的繁华地段。当年的重百、新世纪、大都会、国泰、得意世界、重庆饭店、重庆宾馆、雾都宾馆、渝州宾馆等高档消费娱乐场所基本上都云集在渝中区。当时的重庆老城还没如今的九个中心城区,那时只有所谓的老城六区(渝中、九龙坡、沙坪坝、南岸、江北、大渡口)。除了渝中区之外其他五个区基本上都是以厂矿和农村。
当年的重庆是一个以重工业闻名的城市,也就十多年前重庆还被称为雾都,后来在几届市委市府的努力下蓝天白云总算是多了起来。当年的重庆有很多厂矿企业,反而是商业氛围没今天这么浓厚。那时重庆的高档商业区基本上都集中在渝中区,其他几个区只有正中的一个小转盘相对比较热闹。老重庆因此留下了一句俗语:“宁要渝中一张床,不要他区一栋房”。
重庆直辖以后在市政规划建设上开始呈多组团多中心扩散式点状组团式发展。如今的重庆经过直辖后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组团式城市。如今的重庆尽管也有内环外环之分,但并不像别的城市那样有一个明显的市中心。如今的主城九区各有自己的中心,而且有些区域可能还不只一个中心。如果以最新的重庆21区大都市区范围来衡量,那么原重庆老主城九区为中心城区(市中区)。
这其中又尤以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组成的“两江四岸”为重庆市的核心城区。当年被视为市中心的渝中区如今属于“两江四岸”核心城区中的一员。渝中区无论再老,可在重庆的政治地位是无可撼动的:重庆市的党政机关、公检法院等单位如今仍主要聚集在渝中半岛。被两江包围的渝中区在两江四岸中占了两条江和两边岸,所以在区位上也是实打实的“两江四岸”的核心。
如果说渝中区如今仍是重庆在政治上的市中心,那么江北嘴有可能成为重庆的金融中心。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战略金融中心,是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国际化窗口。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具有“ 国家中心城市” 区域制高点与国家 “一带一路” 战略导向双重复合的唯一性,具有中西部其它区域难以达到的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因此被誉为“长江上游的陆家嘴”、“中国金融第三区”。
如果以当前商圈经济繁华的程度来衡量,那么目前重庆的商业中心是解放碑和观音桥两大商圈。此外杨家坪商圈、沙坪坝商圈、南坪商圈、大渡口商圈、大坪商圈等以点状分布构成重庆的次级商业中心。重庆和其他大城市不一样:整体为点状发展从而形成了多组团多商圈的格局,所以从政治、金融、商业等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衡量可以给重庆划出多个中心。
除了我们刚才提到的政治中心渝中区、金融中心江北嘴以及解放碑、观音桥两大商业中心之外重庆还有以大学城为核心的科教文化中心。目前重庆的城市规划就是要发展分布承担政治、金融、商业、科教等不同职能的中心点,所以重庆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商业中心、科教中心并不是集中在一地的。如果我们放眼于重庆未来的城市发展导向来看,那么两江新区和高新区也许将成为未来重庆城的中心。
重庆直辖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悄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今的重庆变成了中国人口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变成了中国最大的山城;变成了中国唯一的桥都;变成了中国西部最大的交通枢纽城市;变成了中国三大夜景城市之一;也成为了抖音、快手上的热门网红城市。如今的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金融、科创、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
重庆在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是重要的战略支点,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联结点以及内陆开放高地。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融贯东西、汇通南北的综合交通枢纽拥有中国内陆八大空港之一的江北国际机场,有规划建设的三环十二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络,有规划建设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络,又有长江黄金水道和良好的深水港码头,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特大型城市。
在过去的十来年间重庆的发展一路向北:从观音桥到新牌坊,从人和到汽博,从照母山到礼嘉,从悦来到蔡家,再到水土北碚……当年的渝北区还是一个农业乡村小县,如今却已发展成为主城九区中GDP长期领跑的一个区。随着成渝经济圈被提上国家战略日程后重庆开始全面西进。重庆向西是个立足重庆又超越重庆的概念:成、渝两地互相交流、优势互补将会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标签: 重庆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