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传媒学院是几本 河北传媒学院是几本学费多少

相思抛红豆 684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河北传媒学院是几本 河北传媒学院是几本学费多少

在B站,“考古”与“怀旧”似乎正在日益盛行。

无论是在哪个分区,都有着那么一些视频,当你出于种种原因打开它之后,便会有无数“恭喜你发现宝藏”和“爷青回”的弹幕向你送上热烈的欢迎。而在欢迎之余,它们也在提醒你来到了某座属于“怀旧”与“考古”的“遗迹”。

而这些“遗迹”中最新出土的,便是在5月13日,以每晚七点更新一集的方式突然登录B站的“国产第一网剧”——《毛骗》。

乘着国家大力宣传防骗反诈的东风,以诈骗团伙为主角,并在剧中展现了多种骗术的它,在此时“返场首秀”,倒也显得颇为应景且顺理成章。

然而,首季首集至今300万+的播放,以及随后几集开始锐减的播放量,似乎也清晰地揭示出,相比甚至被加入到视频标题中的“防骗反诈”元素所起到的宣传作用,以及剧集本身在如今的吸引力,《毛骗》在当下B站的状况,更像是一场属于老粉们的狂欢。

无论是播放量的走势,还是评论区,无不昭示着这是一场属于老粉的狂欢

关于《毛骗》

简单地说,《毛骗》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草根诈骗团伙的故事。

这个团伙由想为被骗光财产后跳楼自杀的父亲报仇的团队主导赵宁、手段高明的扒手冬冬、梦想是考上清华的技术宅黎伟、外形出众又演技高超的安宁,以及“半路出家”,新加入的成员小宝组成。他们以缜密的谋划与布局,将那些贪心不足者的钱财收入囊中。

第一季中的五人组,从左至右分别为小宝、冬冬、赵宁、安宁和黎伟

与我们一般熟悉的诈骗团伙不同,他们诈骗的目标,大多是些品行不端的人,甚至常常会从其他骗子手中骗钱。这样的安排,使得这个五人团伙虽称不上什么“道德楷模”,但也颇有了种“当代侠盗”的风采。

作为一部上映于2010年的国产网剧,《毛骗》第一季给人的初印象,正如它的剧名,有着浓郁的来自街头的草根气息。

这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场景设计上,也体现在剧中演员的演技与剧情安排上。人物形象而论,演员们的服装和造型都毫无设计感可言,甚至在现在看来颇有种“城乡结合”的非主流气息;

场景设计而言,受制于设备与成本,基本只能靠凑合;

而演技嘛,你也能看得到,一群传媒学院的学生,在屏幕前的表现力自然无法与科班出身、浸淫多年的老戏骨们相提并论;

有一说一,这段哭戏,给人的观感实在是相当尴尬,颇有种“早期人类学习演戏”的手足无措感

至于剧情安排上的槽点就更多了。且不说身为团队主导的赵宁,面对父亲因遭受诈骗而自杀这样的丧亲之痛,本应对骗子和诈骗恨之入骨,却选择加入他们成为同道中人的奇怪展开,单是剧中出现的当着自助取款机偷银行卡取钱、开房不锁门(其实结合剧集“10后”的身份,那个时候的宾馆应该基本都是不可能从外面没门卡直接开门的)、板砖掉包笔记本电脑这样的离谱操作,无论是站在当时还是现在的角度看,都实在称不上高明。

板砖掉包笔记本也就算了,你好歹也给人家塞进去拉好拉链啊

不过,对于一部几乎等同于“毕业作品”的低成本网剧来说,能讲好故事,并通过故事传达出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容,就已经是件相当不容易的事了。毕竟,用通俗点的话说,一帮大学生,拿着DV在大街上拍出来的东西,甚至因为拍的内容太敏感而被举报进过局子,我们还能对它有多高的要求呢?

这段小插曲当年还上过新闻

而豆瓣为第一季打出的8.6的高分,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观众对于这部剧集视听体验之外内容的认可。

说到这里,可能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毛骗》的拍摄团队。与时至今日依然扎根于石家庄,口碑在线又颇具知名度,已经算得上人生赢家的他们相比,在稍显遥远的2010年,如今的“河北优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尚未成立。当时的他们,还是一个靠着自己的首部网剧《大学生同居的事儿》创下的“草根奇迹”崭露头角的,名为“优优影视”的,由河北传媒学院的学生们组成的团队。

团队首作《大学生同居的事儿》称得上是国内网剧的鼻祖,也正是它让优优影视打响了知名度

团队以身兼导演、编剧等多职的李洪绸为核心,包括了日后在《毛骗》系列、《麻辣隔壁》中均有出演的安宁 、赵宁、杨羽、黎伟等同窗。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早期的作品几乎都拍摄于石家庄,但身为团队核心的李洪绸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南方小伙。来自广东的他,在成为导演之前,就已经是个出版过好几本小说的“少年作家”了。

团队的核心李洪绸,并不是那种看上去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

这样的一个学生团队,虽然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但相比成熟的演艺公司,资金与经验方面的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

而受限于摄制成本和整个团队尚显青涩的各方面经验,《毛骗》第一季呈现出了一种贯穿始终、由内至外的粗粝感。但在被不少观众诟病“制作粗糙”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拉近了导演、演员与观众间的距离。这种“接地气”的亲切感,对于彼时的网友们来说,称得上是难能可贵的。

粗粝感,对一部分观众来说或许反而是优点(评论来自豆瓣)

在2010年的国内影视剧中,《毛骗》这样“反派小人物”的题材,算得上是相当新鲜的。而剧中设计的智斗博弈和层层反转,常会给观众们带来出乎意料的观看体验。再加上自身“低成本网剧”的免死金牌护体,能够收获如此的口碑,某种程度上也算是种必然。

虽然在各种意义上都称得上成功,甚至之后又推出了第二季与终结季,并且评分相当罕见地一路走高,终结季更是在豆瓣拿下了高达9.7的恐怖分数(作为参考,一代经典87版《红楼梦》,在豆瓣的评分也是9.7),但《毛骗》这个系列在起步阶段还是产生了相当的争议。

至于争议的核心,就是关于剧集与2004年的英剧《飞天大盗》相当之高的相似度——或者说,有一部分人认为,《毛骗》是涉嫌“抄袭”的。

在豆瓣的评论区,你能看到不少人在质疑《毛骗》抄袭《飞天大盗》

实际上,就第一集的内容来说,《毛骗》与《飞天大盗》确实十分相似。不只“散伙后重新集结”的整体剧情走向,贪财好色的首位“受害者”,基于“股票投资”的骗术,甚至连成员设置、新成员的加入以及重新集结昔日“队友”的理由——“最后一票”都是如出一辙。连经典台词“人通常被骗,因为什么呀,因为一个字,贪。因为你贪,所以你上当受骗”相比《飞天大盗》中的“诈骗第一守则——你骗不了老实人”都是换汤不换药。客观地说,《毛骗》对《飞天大盗》的借鉴是无法否认的。而这事,甚至剧组成员自己都不否认。

客观地说,《毛骗》确实借鉴了不少《飞天大盗》中的元素

不过,对于借鉴,笔者的态度向来都是一样的:“可以抄,但不能只会抄。”借鉴从来不是什么应该讳莫如深的事情,但在借鉴之外,必须要能够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崭新道路——就像《星球大战》系列所做的那样。

《星战》的成功告诉我们,可怕的不是“抄袭”,而是只会“抄袭”

而在我看来,从第二季将团队的主导换成小宝后,成功地讲述了一个结构清晰、合乎逻辑而又颇具中国元素的故事。所以,即使在起步阶段有种“抄作业”的观感,《毛骗》系列也依然称得上是国产网剧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关于“考古”与“怀旧”

虽然给予了《毛骗》系列相当高的评价,但你要问我会不会给它打出9分以上的分数,我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豆瓣评分中三季平均9.2+的成绩,自然有相当程度上基于情怀的宽容因素。

而情怀,也正是日益盛行的“考古”与“怀旧”的根源所在。

说到这个,倒是颇为有趣。对于在那里上了四年大学的我来说,石家庄几乎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更巧的是,《毛骗》第一、二和终结季上线的2010、11和15年,在时间上与我的大学生涯差不多是完全重合的。然而,直到今年的5月13日之前,我甚至从未听说过这部网剧。

在我眼中,石家庄是座格外适合用火车站作为地标的城市

换句话说,在最应该产生重叠的那段时间,我与《毛骗》,实际上是两条相距甚远的平行线。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错过多年之后的这次迟来的相见,为我带来的是由此而生的诸多感慨。看到剧中那些似曾相识却叫不出名字的广场时,我总会回想起大学时期某个学期开学返校时和朋友约好在老火车站广场见面,然后两个人在人山人海中背着大包小包绕圈子找人的场景,以及在终于碰面后的相视一笑和随之而来的互相嘴臭。而那些比比皆是的路边摊、苍蝇馆、啤酒与烧烤,更是唤起了我关于毕业前夕那段日子的回忆;如果说我对大学还有什么遗憾的话,大概就是因为过度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而到了行将分别的时候,才真正认识与融入那个更大的圈子吧。

广场上的散场戏是《毛骗》系列中的名场面

剧中比比皆是的路边摊、啤酒烧烤等元素所营造的那种市井气息,相信让许多人都倍感亲切

这些埋藏在脑海中的记忆,在被逝去的时光加上了有些泛黄的滤镜之后,总是显得格外温暖而柔和。虽然不常想起,但每个想起的时刻,都能勾起嘴角与眉梢的笑意。

在这片属于“考古”与“怀旧”的浪潮中,我从《毛骗》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感动。虽然这种感动与这部剧本身几乎毫不相关,但我想,这也没什么不好。毕竟,投身于这片浪潮中的人们,在“考古”与“怀旧”中所真正找寻的,与其说是具体的事物,不如说是与那些事物相关的,对自己弥足珍贵的记忆。以及,由这些记忆所生的情怀。

看过之前,我不是《毛骗》的粉丝,而看过之后,我也依然不是它的粉丝。

但这并不妨碍,我与年龄相仿的导演和演员们产生出某种孤立的共鸣。这种共鸣的名字,叫做“我们曾在同一个时刻,以同一种方式,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而加深了这种共鸣的,则是《毛骗》中刻画的那群挣扎在社会边缘的“骗子”们,对于石家庄这座城市给我留下的“挣扎感”印象的映射。

石家庄给我留下的诸多印象中,最突出的大概就是那种“挣扎感”了。而这种挣扎感,在南三条这座集贸市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这种共鸣为引子,我开始能够感受到氤氲在无数B站弹幕中的那种归属感与认同感。虽然可能素不相识,在《毛骗》中看到的东西也相去甚远,但我知道,每条弹幕背后的那个独特的灵魂,都和我一样,在这部剧集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人们习惯于成本低廉的自娱自乐,不去理解也不去寻求理解,好像理解与认同带来的快乐已经可以被自嗨完美取代时;当日常生活中,沉默已经成为了绝对的主旋律;即使在网上,我们也开始倾向于发泄而非交流时,似乎鲁迅在《小杂感》中所写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已经完美地照进了现实。而在这样的现实中,这种共鸣,以及由共鸣而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就显得尤为可贵。

人类终究是社会性的动物,无论身处哪个时代,我们都无法抹灭对于归属感与认同感的需求。这样的需求,在现实中或许难遂人愿。但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一次次“考古”与“怀旧”中、在那些“爷青回”的弹幕里,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当我们看到那一条条弹幕,就好像看到了成千上万的,拥有着相同情怀的人们。于是,这些人们之间,便产生了某种脆弱而微妙的羁绊。

你好,每条弹幕后素不相识的朋友

而这样的羁绊,也许正是这些“考古”与“怀旧”最大的意义所在。无论是在B站,还是在B站以外的其他地方。

毕竟,就像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在那首著名的布道词中所说的: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自得圆满;

每个人都是大陆的片隅,

整体的部分。

标签: 河北传媒学院是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