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是几本

冷眸 505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是几本

联合国降半旗,是一种特殊的致哀方式,一般某些国家重要的领导人或者做出特殊贡献的人,才有资格享受到这种哀荣。到目前为止,联合国为表哀悼曾经17次降半旗,其中6次是为了中国人。前5位都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大人物: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宋庆龄、邓小平,而知道这第6人的人却很少,因为他既不是国家领导人,也不是什么大人物,他就是维和战士杜照宇。

杜照宇

1972年,杜照宇出生于山东济南,从小他就是一个省心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更是品行端正。山东一直对军人十分敬重,在这样的氛围下,杜照宇很小就立下了志向: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军人。1990年,杜照宇参加高考,他的成绩依然是意料之中的优异,完全可以报考一本院校,但他却选择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国防科技大学。这所学校被誉为“中国军事外交官的摇篮”,培养了大量军事外交和外语专业人才。杜照宇之所以坚定地选择报考这里,也是为了圆自己的军人梦。

在校期间,杜照宇表现依旧出色,而且他还如愿入党,成为党员后,杜照宇对于军人和党员的双重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硕士毕业后,杜照宇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参谋、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武官秘书等职务。此时杜照宇虽然刚30出头,军旅生涯也只有十几年,但他的阅历却超出常人,有丰富的军事外交知识。由于表现优异,2005年12月,杜照宇被派往中东执行维和任务,在黎巴嫩担任联合国军事观察员。临行前,杜照宇跟家人告别,父母妻子虽然担忧,但也知道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他们叮嘱杜照宇好好照顾自己、执行任务,杜照宇带着家人的不舍和祝愿踏上了征程,却没想到这竟是一家人最后的团聚时刻。

杜照宇的工作地点,是位于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三国交界处的希亚姆哨所,正好是以色列和黎巴嫩边境最有争议同时也是冲突最激烈的地方,危险系数很高。

在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黎巴嫩和以色列之间的恩怨。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和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可以说是有“世仇”,不是和这个国家打,就是和那个国家打,使本就冲突不断的中东变得更加混乱。上世纪70年代,以色列出兵占领了黎巴嫩,虽然联合国紧急介入了此事,但有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并不买账,先后多次入侵黎巴嫩,态度嚣张至极,简直把黎巴嫩当成了自家后花园。这种侵占持续了18年,直到2000年以色列才从黎巴嫩撤军,这对于黎巴嫩来说是莫大的羞辱,从此对以色列更加痛恨。

2006年1月,在巴勒斯坦的民主选举中,“哈马斯”成功上台。哈马斯是一个伊斯兰运动政党,它的宗旨之一就是“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消除”,为此不惜动用武力。“哈马斯”上位后,美国和以色列立刻对巴勒斯坦实行封锁,这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强烈不满,随后巴以爆发冲突,但是以色列军事实力更胜一筹,很快就占据了上风。这时黎巴嫩真主党立刻表示支持哈马斯,率先对以色列发起了攻击,黎以战争爆发。

一直以来,在局势混乱的中东地区,维和部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维和战士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但他们的立场是完全中立的,而且不会主动参与到武装对抗行动中,所以当事国有义务保证维和部队的安全,不可以攻击他们。尽管如此,战场上刀枪无情,维和战士们还是时刻处于危险中,说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也不为过。

杜照宇这次被派到希亚姆哨所担任军事观察员,军事观察员的任务和普通维和战士有一些不同: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观察、监视、联络、巡逻、搜集信息撰写报告等,而且不能携带武器,简单来说就是更像是“文职”工作。

在黎巴嫩工作期间,杜照宇表现出色,时任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参谋长的利雷少将还多次称赞杜照宇“非常优秀”,表扬他所在的希亚姆哨所是任务区“最优秀的哨所”。

黎巴嫩和以色列爆发冲突后,新仇加旧恨,冲突迅速升级,安全形势恶化,处于两国边界的希亚姆哨所更是时刻处于炮火威胁下。出于安全考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决定撤回一部分哨所的执勤人员。

7月17日,是杜照宇所在的希亚姆哨所换岗的日子,5人中有2人可以被轮换下哨。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换哨就意味着安全,杜照宇本来刚好可以得到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但他却拒绝了,主动要求留在哨所,让一名正在生病的女观察员和另一位较为年长的观察员先撤回。

当时的情况其实已经非常糟糕,以色列和黎巴嫩两国剑拔弩张,互相开火挑衅,距离真正开战只有一步之遥。维和部队虽然名义上是不允许被攻击的,但如果真的打起来了,什么规定都没用,每年都会有维和战士牺牲,所以这也是一项危险系数相当高的工作。杜照宇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但是在危险随时有可能来临时,他还是毅然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在他和中国同事的最后一通电话中,杜照宇说:“我是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来的。”

当地时间7月25日夜间,以色列对杜照宇所在的联合国观察哨所发起了袭击,炮弹呼啸而来,哨所瞬间被夷为平地……

硝烟散去后,人们看到杜照宇倒在了地下掩体里的工作岗位上,象征和平的蓝色贝雷帽被鲜血染红,浸透了迷彩服上的中国国旗,旁边还散落着杜照宇没写完的工作报告和破碎的眼镜。杜照宇和另外三位其他国家的军事观察员都在这场袭击中牺牲了。

悲剧发生后,以色列的攻击仍没有停止,令人动容的是,为了不让牺牲的战士们尸骨无存,来自印度的救援军人冒死把杜照宇等人的遗体抢了下来。

杜照宇牺牲时只有34岁,他的儿子还不到2岁,在还不知道死亡为何物的年龄却永远地失去了父亲。

事情发生后,我国和联合国都发表了声明,对该事件表示震惊和悲痛,对以色列的行为强烈谴责。联合国为杜照宇等4位维和战士降半旗,以示哀悼。我国给杜照宇烈士追记一等功。2007年,联合国追授杜照宇“哈马舍尔德勋章”,表彰他为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的贡献。

杜照宇为全人类的和平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肉体虽然消亡,但他的精神永远不灭。杜照宇,这个中国军人的名字,将永久镌刻在人类维护和平的丰碑上,他不仅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军人的担当,同时也激励着其他人继续履行维和使命、保卫世界和平。

标签: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