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2月4日电 题:90%人工晶状体为进口 业内加快推进国产化道路
新华社记者 龚雯
小小的一片人工晶状体,对白内障患者而言,是实现重获光明的重要载体。但是,在这个看似小众的医疗领域里,以终端销售收入来看90%为进口品牌。面对这一现状,加快推动我国创新性生物材料研发、加速国内外资源整合,用国产替代进口,缓解百姓医疗负担,已成为业内共识。
白内障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治疗的主要手段是手术。“通俗解释就是,人眼中的晶状体发生浑浊,影响视力,安装一个人工晶状体,让患者恢复视觉功能,就好比是给照相机换了一个镜头。”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白内障治疗中心主任医师吴明星说。
根据全国白内障复明手术信息报告系统,2016年全国白内障手术量285万例,白内障手术率(CSR,每年每百万人群施行的手术例数)达到2070,仅处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CSR是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开展白内障防盲致盲工作水平的指标,目前发达国家已达9000多,印度达到6000以上。
在一些眼科医生看来,我国CSR尚未达到一个高水平,主要是因为我国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强有力的眼科产业。过去,中国眼科产业没钱没技术,创新跟不上,直接导致现在本土产品相对落后,进口产品更有市场话语权。
据了解,Abbott、Alcon、Carl Zeiss等20多家海外眼科企业在中国拥有超过100张人工晶状体产品注册证,产品线几乎“垄断”了中高端市场。相比之下,包括河南宇宙、珠海艾格在内的7家国产企业,仅拥有10张左右人工晶状体国产注册证,在高端市场更是集体沦陷。
吴明星表示,临床中常用的进口人工晶状体,一片两三千元,国产的便宜一半,但因为主要是低端硬性晶体,比不过高端折叠晶体,所以进口占据了主流地位。预计2017年全国白内障手术量超过300万例,以此估算,进口人工晶状体就有近百亿元的市场规模。
进口强势所带来的问题,一是价格昂贵,无法应用到更多老百姓身上,二是产品参数依据的是欧美人,用在中国人身上,可能会因为设计和构造引起误差。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国内“产学研医”正积极寻求出口。12月2日,由昊海生物科技牵头,联合中山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等多家单位成功申报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人工晶状体及高端眼科植入材料的研发”项目在上海宣布启动。
作为项目负责人,吴明星表示,此次的研发项目将基于中国人眼部大数据库完成个性化人工晶状体设计,实现高端人工晶状体的产业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虽然我国人工晶状体在材料、设计、加工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但是我国生物材料产业、眼科材料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十三五”规划对我国眼科材料的发展非常重视,未来我国的创新型生物材料企业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标签: csr是什么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