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东边好吗?口碑怎么样?值得一读吗?这些都是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在报考高考时比较关心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编制的校友评价、学校排名和学校简介,能够客观反映学校的真实情况。欢迎参考!
东中国政法大学
口碑1:
中国政法大学是我省重点大学,在同类高校中实力雄厚。法律专业拥有一流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师资力量雄厚。
口碑2:
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传统的五所大学和四个系之一,重视学生外语、法律英语和法律检索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和谐。校园美丽,学习氛围浓厚。老师们是法律领域的大师。学生们积极向上,不愿意落后。该校法律专业排名靠前,就业前景广阔。它是一个能够整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专业。
口碑3:
学校的学术氛围很好。我在华正长宁区的老校区。这所学校有两个食堂。华正桥分为河西和河东两部分。我个人认为河东的食堂总体上比河西的好。法律专业毕业后主要参加考试,从事律师和法律事务工作。一般来说,老师们都很好。课程内容基本上很肤浅,需要自学
口碑4:
东方中国政法大学相当漂亮。这座建筑可以称为东方哈佛。法律专业的学生都很好。就我个人而言,我推荐电气专业,这不仅容易找到工作,而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至于土木工程和交通专业,他们都是学校的特朗普专业。
口碑5:
它位于中国东部,在长江三角洲的法律领域有一定的认可度,我对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感到满意。我始终相信法学教授具有优秀的专业素质和浓厚的整体学习氛围。在边缘学科方面,其他综合性大学不会感到尴尬。
口碑6:
一线城市环境良好,学校资源丰富,聚集了众多优秀人才,学习氛围良好,师资力量雄厚,竞争力强,经常由摄制组拍摄。本科课程在松江校区,离市区很远。
口碑7:
它位于中国金融中心上海,作为一所老学校,在教师、宿舍等管理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华征的法律很好。我认为复旦交通大学法学院在法律方面无法与华正相比。
口碑8:
上海拥有强大的法律品牌,良好的大学氛围,师资力量雄厚,在华东地区享有盛誉。学校专业性强,教师责任心强。教学中有大量的例子和案例,可以用来理解当前的规律,帮助后续学习的兴趣点。校友资源丰富,可以获得很多实习机会。专业教师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根据大量案例,从实际出发,这样的教学将使学生对中国的法律有很多有益的理解和更深的理解。同时,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工作方向提供经验参考
口碑9:
学校环境很好,建筑很有特色,华东地区知名度高,校友资源丰富,专业前景广阔。金融专业是一个宏观而微观的专业,涉及各个层次,就业率高
口碑10:
东中国政法大学是以法律为基础,在中国法学教育圈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学校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师资力量雄厚,尤其是法律专业。该校最受欢迎的专业是法律相关专业,尽管每年都有许多人被转到非法律专业。然而,学校提供法律方面的辅修课程,也可以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
以上只是部分网友的评价。我相信我们已经初步判断东方中国政法大学是好还是不好。
最后,我希望你能被你最喜欢的大学录取!
中国政法大学东校区排名
根据校友会大学的排名数据,东中国政法大学排名全国第一百五十四,乌苏里大学排名153。
东方中国政法大学简介:
东中国政法大学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批高等政治学法学系。19526月经华东军政委批准,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厦门大学、湖江大学、安徽大学、上海学院、震旦大学等9所高校的法律、政治和社会部门,合并后,在圣约翰大学旧址成立华东政法学院。1958年,学校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1963年再次成立,次年招生;1966年停止招生,1972年取消招生;1979{$}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将第二次重新开放。2007{$}经教育部批准,该校改名为中国政法大学东校区。这所学校是上海管理的一所大学。现任党委书记为郭维鲁教授,校长为叶青教授。
多年来,中国政府秉承“知真知法”的座右铭,发扬“逆境中崛起、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精神。学校已建成一所集法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和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学。它被称为“法律教育的东方明珠”。
学校有长宁和松江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超过75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生18000余人,教职工1300余人;有22个学院(系)和180多个科研机构;有权授予法学、公共管理等一级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以及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外语文学、新闻传播等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拥有博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16个,硕士学位二级授权学科46个,法学本科专业24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积极推进智库培养和建设,提高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与司法部合作建设公共法律服务研究基地。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法院自由贸易区司法研究基地、上海市教育立法咨询服务研究基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法治创新研究基地法律文明演进研究基地是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它与上海市教委共同发起了“长三角教育发展政策与法治研究中心”。它是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院联合建设的司法智库,包括华东检察研究院、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院、政府体制改革与监管模式创新研究中心、,而法治保障研究中心经济与法律战略研究所是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理研究所是上海高校的知识服务平台。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中,一级法学学科跻身中国前五名;在2016年的学科评估中,法学被评为a级,政治学被评为B级。2018年,该校被选为上海地方高水平大学。近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批准的重大项目数量居全国前列,教育部批准的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数量居全国政法院校前列。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9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教师400余人。3人被评为文化大师和“四批”人才,4人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人被评为“长江学者奖”特聘教授,4人被评为长江青年学者,2人被评为“全国名师”,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被评为“五一劳动奖章”,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人被评为“全国出国留学回国先进个人”,1人是“马工程”首席专家,2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6人被评为“上海市高校名师”,16人被评为“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12人被评为“上海东方学者”(含2名客座教授),8人被评为“上海东方青年学者”,29人被评为“曙光学者”,5人被评为“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31项为“上海浦江人才计划”,17项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学校拥有两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四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四门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开放课程,一门国家级精品网络开放课程,三门国家一级本科“双万计划”课程,两个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五个首批国家一级本科专业建设点、三个首批上海市一级本科专业建设点、四个上海市高校教学团队,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40门,上海高校精品网络课程4门,上海高校全英语课程建设示范项目18项,上海市精品网络课程4门,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92门,5个上海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首批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之一。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式国际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在2002年和2008年教育部的两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均表现优异。这所大学从1981年开始建立研究生教育。1995年,该校获准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这是中国首批试点单位之一。在2018年公布的第一次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中,法学硕士被评为A级。研究生教育基本形成了以法学为核心,经济、管理、文学共同发展,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的“一体两翼”格局。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优秀法律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上海市优秀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优秀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之一。2016年被选为上海市“市级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试点单位。2017年被选为上海市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改革总体试点学校,2018年被选为上海市高校首批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2019年,被评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课全面改革的龙头大学”。学校于2017年成立文博学院,开展学院制改革实践,探索通识教育、养成教育、职业基础教育、职业晋升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们在中国诗歌大会、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棒垒球联赛、板球锦标赛等各类学术竞赛、艺术表演、体育竞赛和其他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足球锦标赛等等。学校是具有典型毕业生就业经验的全国性高校,是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先进集体,是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培训中心,是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上海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示范中心、上海市高校毕业生“三支持一帮助”先进集体。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学校已与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9所大学和机构,以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亚洲律师会、欧洲律师事务所联盟等8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签署了300多项协议。有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2年,该大学有资格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在中国学习。2014年,它成为中国获得“中国政府卓越奖学金”的七所大学之一。
该大学出版了法学、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等核心法律期刊,馆藏图书268万余种,中外文报刊1500余种,数据库109种,电子书305万种。它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法律文献中心。中国和外国法律数据库在全国法学院中名列前茅。学校是教育部依法办学的示范学校和国家语言文学学校字标准化示范学校、上海文明单位、上海花园单位、松江校区是国家级物业管理示范园区。
学校将站在新的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抓住全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机遇期,确立事业发展“四梁八柱”的总体布局,坚持“开放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的发展理念,深化“以教兴校、以学兴校、以人才强校”的发展模式,构建“一流规律、多学科融合”的发展格局,实施“两个基地(高水平法学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法学及相关学科科研基地)、两个中心(中外法律文献中心、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一个平台(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的发展路径,完善改革措施,推进协同创新,坚持依法治校,加强内涵发展,逐步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企业。它是一所高水平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一所一流的法学、多学科融合、特色鲜明、创新发展、促进法制文明进步的优秀大学。
(数据更新至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