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善 岭南佳果
2022届肇庆学院美术学院毕业设计展学生作品 ■梁艺 《聿怀深音》 指导老师:梁善
■何志学 《请龙王》 指导老师:李刚
■黄仁铿、何进侠、蔡冰钰、梁绮婷 《修竹风清》 指导老师:王锡斌、韩朝晖
■《秘境》 黄妍 指导老师:杨帅军
简介 梁善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为肇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设计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带头人。
“传承传统之精髓,要做到守正创新!”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
肇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梁善一直在艺术一线领域,身兼领导、教学、创作等多职,在他的引领下,肇庆学院美术学院获得多项殊荣,去年更是成功申硕。近日,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大会在广州召开,有关文化强省的建设推进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肇庆学院美术学院的发展,也是广东文化强省的有力见证。值肇庆学院美术学院新校区即将建设之际,梁善向记者介绍学院独创的“多能一专”教学成果,以及自己多年来教学与创作的感悟。
收藏周刊:您毕业后一直在肇庆学院美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您曾提出“多能一专”的理论,您是在何种情况下提出这一理论的?
梁善:这是基于国家艺术教育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转变背景下,结合我校办学性质和差异性发展需要而提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教育主要是精英式教育,即培养目标主要是艺术专业精英人才。如中国的“八大美院”,其培养的主要目标是“艺术大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开始向“普及教育”转变。肇庆学院前身是肇庆师专,培养的主要是师范生,当时的师范生教育提“一专多能”。但我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高校艺术教育做到“一专”相对容易,但“多能”往往难以实现。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艺术教育仍然是培养“一专”为主。肇庆学院为综合性高校,根据学校的性质和优势,并走错位发展的道路,于是我在美术学院提出”多能一专“的理论,以丰富的课程体系实现“多能”,以走“工作室”的道路实现“一专”,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善创新”的优秀人才。
收藏周刊:从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您认为实践是否成功?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梁善:通过多年“多能一专”的教学实践,成果非常明显,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意味着:1.拓宽了知识面。原来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在专业教学,现在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在大学本科学生知识结构的宽度和合理性。2.拓宽了对世界的认知。从只“关注专业领域”到“关注专业在社会上的作用”,拓宽了视角,放眼社会文化艺术,放眼全球和宇宙;3.拓宽了创作思维和手段。每年的毕业创作/设计作品展,是办学成果的最好说明。如果说以前的毕业创作/设计作品是花园中几种花的亮丽,目前则是百花盛开,争妍斗艳,生机无限。其创作构思、表现手法、材料运用、呈现方式……等非常灵活,真是异彩纷呈,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空前的释放。
收藏周刊:去年7月,肇庆学院美术学院获教育部公示拟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电子信息、艺术等三个学位点成为拟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这对学院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梁善:这是学校办学层次的提升,将会对学校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办好硕士点就必须有过硬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突出的社会服务能力以及较好的教学、科研场所等,这将在高水平人才引进、办学条件的升级、学科专业建设的加强、办学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提升,将促进高校更好、更快发展。
艺术家应了解社会了解自己
收藏周刊:你近两年提出新的探索方向“传统风骨,岭南情怀”,能否诠释何谓传统风骨?何谓岭南情怀?
梁善:传统风骨:本人认为从事中国画学习和创作,应继承中国画的优秀传统,传承传统之精髓,要做到“守正创新”。在传承上既有技法层面的,更有精神层面的。岭南情怀:本人作品题材内容多为南粤景物,表达岭南文化背景下艺术的独特样式,具有“灵、秀、润、鲜”的特点。一方面表达自己对岭南情有独钟,另一方面则表达自己作为生长在岭南画家的责任与担当,用作品来表示对养育我的南粤大地之深深感恩和崇高敬意。
收藏周刊:您曾经做过许多“辛勤耕耘, 不问前程”的实验,包括艺术和教学,请简单评述近年来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梁善:人生是一次重要的生命旅程,对于个体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因此,过程往往比结果重要,沿途愉快地观看风景,比到达目的地更重要。人生看准方向后,只要辛勤耕耘就行,至于结果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努力,所以结果往往都较好。而且,不少情况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付出后只要“静待花开”便好。因为辛勤耕耘,我被学校评为“教育十佳”、“科研十佳”、“首批杰出学术带头人”、“肇庆市拔尖人才”,被省评为“南粤优秀教师”等。
收藏周刊:多年的一线教学工作,对您的艺术创作起到什么作用?
梁善:教学相长。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和管理工作,逐渐深刻理解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还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师队伍、教学实验条件、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手段、科学管理等。然后是观察办学效果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情况。结论是每所学校都有其自身条件,每位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办学的关键。艺术家创作也一样,艺术家应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创作模式,是艺术家成功的重要保证。这就可以理解我作为岭南的画家,提出并践行“新岭南”的原因。
与许钦松的对话对我有启发
收藏周刊:您在水彩、设计、雕塑和古砚研究上成果颇丰,特别是对古砚的研究和收藏,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古砚的研究成果。
梁善:对水彩、设计、雕塑和古砚研究看起来似乎差别较大,其实不然,其本质就是对其文化背景和审美特征的研究。我对古砚的研究比较感兴趣,是对古砚背后的文化现象和历代文人的审美特征的差异感兴趣。目前我对砚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出版相关专著和撰写并发表十多篇相关论文,尤其是历代砚台形制、纹饰的演变研究,近期将要出版一本专著《砚台创作》,主要是提出砚台创新的各种思路和方法。
收藏周刊:如何在繁重的行政、教学工作中,平衡创作时间?
梁善:这得益于与许钦松先生的一次交流讲话的启示。当时我对他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他说:工作忙,没有较完整的时间创作,就如同没有一块较完整的布料做衣服一样困扰着我们。但他从母亲可以用一块块小的布料缝在一起成衣服中得到启示:我们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去进行创作,逐渐完成作品的多个部分,连起来便变成了一幅完整的作品。我只是努力地去践行他的这一方法,发现效果非常明显。时间如同海绵里的水,只要挤就会有。
收藏周刊:您是否满意目前的创作状态,未来有哪些大的创作计划?
梁善:可以说基本还满意吧,虽然工作忙,但工作之余都能静下心来看书、探索和创作。我还是比较勤奋的,近几年来创作了不少作品,举办了几个联展,出版了几本作品画集。我将自己的创作历程分成初、中、后三个阶段。目前是初期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传统,吸收传统精华,寻找传统与当代的契合点,主要是运用传统语言进行当代创作,这个阶段已基本完成;现在是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时候,主要特点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和创新;第三阶段的重点是创新,从有法到无法,以更加奔放、自由的状态去进行创作。计划先创作一批“新岭南”的作品,即创作一批具有岭南文化基因和地方特色的精品力作。之后会从小写意过渡到大写意,创作的题材内容从繁至简,作品的表现会更简练和更有艺术性。
标签: 肇庆学院是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