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商务学院 山大商务学院改名

青鲤 976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山大商务学院 山大商务学院改名

太榆路,双向八车道,连接着山西省太原市主城(小店)区与晋中市榆次区,晋中市又称为“汇通北路”,也是108国道的组成路段。从太原高铁南站乘坐901路公交在“交通学院站”下车,便来到了太原与晋中的政区交界点。

太原市所立的“太榆路”指向牌,牌子下方也设有一幅街区地图,但未标注政区边界线。驶过前方天桥,就属于晋中市榆次区了,不过两市(区)辖域在此附近仍交错穿插,天桥上的地名仅为理论标识。


太榆路上的“【山西】交通学院”公交站点,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境内。连接太原和晋中(榆次)之间的多趟公交车(901路、902路、903路、909路等)均会在此停靠。而随着2021年9月山西师范大学新校区入驻交院旧址,目前根据当地公交站点信息显示,该站已更名为“山西师大北校区”(图片拍摄于2021年8月中旬)。

车站晋中榆次方向(南)


车站太原主城方向(北)。从公交车经停频率来看,班次多而密,毕竟两城已基本融合,便捷往来联系。这附近又集中了多所大学,在没有地铁等其他疏解性公共交通的情况下,地面公交车对学生们的出行需求会非常大。


图中天桥右侧的楼房为原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舍。该校在2020年底与“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省商务学校”等办学资源统一整合后,更名为了“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简称‘山西工科大’),也是山西第一所省属公办职业大学。目前工科大(文华)新校区已经入驻榆次大学城。原交通学院老校区交予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北)校区继续使用,2021年9月首批新生在此报到开学。而山西师范的南校区则是原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南北校区之间以“博学广场”融密相连。2021年8月中旬来到这里探访时,交院老校区正在进行改造扫尾工作,即将迎来另一所校园新时代。

原山西交院、山大商务学院驻居这里时,虽处在市际边界,但学校本身的政区辖域仍属太原市小店区(包括电话、地址、邮编等服务功能)。几年前有一些学生曾在网络中调侃说到:“校园内是太原,校门外是晋中,一不小心就跨市,打电话会经常碰上漫游费”,可见因学校区划位置及归属所带来的生活影响,更变相反映出了两市边界之间的“飞地化”管理现状。


来到天桥晋中市一侧,北向“太原”地名标志矗挂于桥顶,醒目突显。图中右下角为晋中设立的警务亭,在平时负责维系边界治安管理,某些特殊时期即能作为检查站点使用。


不过在这附近却没有看到官方所立石碑界桩,也许是这一带的飞地、插花地等交杂太多,遗留有不少模糊归属。但新勘界过去三年多了,希望能有所完善。


从太/晋边界天桥往南步行约1.5公里,走到原“山大商院”公交站(现已更名为‘山师大南校区’站),在这里等候公交车前往晋中市榆次老城区(路牌指明着方向)。太榆路这段已称为“汇通北路”。由此经南侧不远的“文教城路口”东拐至“大学街”,便可前往榆次大学城。


在原“山大商院”公家站往北近眺,公交马上进站,太原主城亦咫尺之遥(从榆次老城前往也仅25公里)。榆次大学城以及山师太原新校区距离太原武宿机场、高铁南站非常近,外地学生们如放假回家,能感受这一区位便捷之利。


行政区划地图上的太/晋边界要素信息,地跨“太原市小店区西温庄乡武宿社区与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秋村”(图中蓝框处),周边城市建成范围已渐趋完善。


既然探寻了太榆主干道上的两市政区边界,那么对这两市之间的背景沿革也需要做一定了解。与西安和咸阳相似,太原与晋中仍旧“唇齿相依,渊源传承”。太原这座古城,春秋为晋国晋阳邑;战国秦初置“晋阳县”(治今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道古城营村),且为太原郡治所。太原,即大平原(古“大”与“太”通用)。《诗经》、《尚书》、《左传》等典籍中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中的原意皆释如此。“太原”作为地名称谓,出现于春秋以后。战国时,太原作为赵地,都晋阳。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次年“初置太原郡”。治所晋阳,为太原置郡之始。宋、金、元、明、清时期,“太原”广义上指太原府,狭义则专指在唐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太原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太原府降为并州,焚毁晋阳,迁治唐明镇,新建并州城,即今太原城区,属河东路。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59年)置太原府。1912年太原府废。1913年属中路道,以阳曲为治所,属山西省。1914年改属冀宁道。1921年设太原市政公所,1927年置太原市(省辖),并附廓太原县。1947年为避免混淆,太原县更名为“晋源县”,1949年迁治太原市区,1951年撤销,辖域改设太原市第六、两区。1970年以这两区为基础,合并设立南郊区。1997年南郊区撤销,又分别析设晋源、小店两区(1998年1月正式挂牌),小店由郊野聚落发展为了城市功能组团,古县晋源也算以这种方式再次“复活”。

再看晋中(榆次)。据《山西大观》、清代同治《榆次县志》等书刊文献记载:上古帝(实为部落长)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其后代建立榆州国,后亡于西周末。《周书》云:孤而无使,曲沃(国)伐之。榆州既亡,其社存焉(今榆社境内有社城),古谓之榆社,榆次和榆社土地“相次接属”,故名榆次。秦代置“榆次县”;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公元448年)并入晋阳县,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复置。北齐文宣帝时移中都县治此,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复改名榆次县。历属太原郡、并州、冀宁路、太原府。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1949年由“阳泉专区”改名“榆次专区”,辖榆次、平定、盂县、寿阳、祁县、太谷、介休、灵石、平遥、昔阳、和顺、左权、榆社等县及阳泉工矿区。专员公署驻榆次县。1954年切块析置榆次市,1950年榆次专区更名为晋中专区;1963—1971年间又并入榆次县(1971年再次恢复),1983年榆次县、市合并,为晋中地区行署所在地。在此期间原属榆次(晋中)地区的阳泉市也在1972年正式脱离原属政区设置为了省辖市,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后,完善了现今政区体系。2000年撤销晋中地区,设立地级晋中市,榆次亦撤市改区,作为了晋中市的中心城区所在地。“晋中”也由区域概念变为了城市专名。上图即反映了1949年太原与榆次(晋中)之间的政区沿革关系。


《民国时期政区沿革》(郑宝恒 著)一书中,对民国初年“冀宁道”所属辖县的词条释义。冀宁道时驻阳曲县(治今太原市),太原县时驻晋源镇(今属晋源区)。1948年,太原母县之一的阳曲北迁黄寨镇(今址)。


地形渲染下的“晋中(太原)盆地”。山西全境不少崇山峻岭,唯汾河两岸,冲积形成盆地,所以古代汾河流域泛称为“太原”。综如前文所述,“太原”即成为了这一区域的政区及城市专名。由于晋中与太原相隔太近,又基本融城,关于太晋合并的消息传闻与相关讨论也持续了很多年。若一旦涉及地市利益(也延伸到省级层面)纠葛,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网络对战了。不过从地形图上来看,如今太原市主城区三面环山,城市拓展扩建早已受到严重制约,唯有南边榆次(晋中)方向为宽缓的汾河坝盆空间,适宜城建开发。如果太/晋合并,那么南边将为太原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大片新腹地。至于晋中所辖各市县,可以考虑在介休设立地级市,对盆地缓坝与盆周山地各市县重新做整合划属,尽量实现政区利益的最大化调配(仅是个人观点)。其实在2019年底,晋中已将远离老城的太谷撤县改区(山西农业大学所在地),今后城市方向可往南进行衔连,从某种角度考虑,更为太原铺垫好了指向性目标。

标签: 山大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