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4年,中国的第一所西式大学--澳门圣保禄学院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教会大学的开始。19世纪晚期以来,西方基督教、天主教陆续在我国开办了一些高等教育机构,规模都不小,影响力也颇大,分布广,华北、华南、华东、西南等地均有。
1919年,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等14所教会大学在上海组建了中国教会大学联合会,简称“在华十四所”,这些学校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示范与导向作用。尤其是在体制、课程计划、授课方式、学校规章制度等方面,直接将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引进到国内,从而影响到整个中国教育界,可以说,教会大学是整个中国近代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这些高校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基本上都被拆解,分散到其他大学里,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天主教教会大学---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的校名,由清朝贵族后裔英敛之确定。英敛之是天主教信徒,早期受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思想影响颇深。1925年,英敛之和著名爱国人士马相伯先生向罗马教廷提出在北京建立一所天主教大学,名字取自《论语》中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中的辅仁两字。
1929年,辅仁大学创办不到2年,就遇到了资金困难,教师上课领不到薪水,学生抱怨上课条件艰苦。无奈之下,罗马教廷只得让德国圣言会接管学校,办学才得以继续。主要是考虑到德国和日本同盟关系,可以让辅仁大学继续独立办学,即便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北平沦陷,重庆方面密令辅仁大学“行政独立、学术自由、不悬伪旗”三原则,继续坚持。
当时辅仁大学学费较高,而伪大学是免费的,但青年们还是踊跃而来。辅仁大学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进入了大发展时期。1938年秋,辅大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开始招收女生,还增设了专招女生的家政学系。
在抗日战争的这段岁月里,辅仁大学以“闭门读书”的严谨学风而闻名。辅仁教务处规定,每年必须经过四次严格考试,教授们的临时考试更是不计其数。每次考试总有一些人及不了格被留级,四十多人一个班,等到毕业时,往往只剩下十来个了。
在辅仁大学担任了25年校长的陈垣,礼贤下士,广纳人才,聚集了朱希祖、邓之诚、马衡、罗常培等一批大师级学人。学校的国学更是突出,有高步瀛、沈兼士、郭家声、余嘉锡、罗常培、魏建功、唐兰、孙人和、顾随、陆宗达、赵万里、刘盼遂等名师。陈垣还不拘一格降人才。启功学历不高,但陈垣看出他的潜力,安排他教国文,他很快与柴德赓、余逊、周祖谟并称为辅仁大学“四翰林”。1948年3月,中央研究院选出了81名首届院士,余嘉锡和陈垣当选为人文组院士。全国私立大学中仅辅仁大学有此二人当选。陈垣与陈寅恪、吕思勉、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他的嫡传弟子中出了多位著名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如北京大学的邓广铭、北京师范大学的白寿彝、南开大学的郑天挺、南京大学的韩儒林等。
国内战乱,多座城市相继沦陷,很多高校的师生转移到安全的西南后方继续办学教书。而没能转到大后方的名家学者多半选择来辅仁大学执教。在执教中,教师上课刚上一半就被日伪当局批捕带走,而校长陈垣都会积极去组织周旋。生活上有困难的教师,陈垣都会积极联系报社、报刊,组织老师投稿补贴家用。
截至到抗日战争胜利,辅仁大学一共培养本科生2199人,研究生几十名,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后备人才。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一批跟新社会、新时代不搭调的学科专业,这些专业都被认定“夹着资本主义的小尾巴”,被勒令撤销。政治学、社会学、神学、心理学、家政等,相继被撤销。1950年,社会系改制,改为劳动组和民政组,其实是为当时的劳动部和民政部培养干部。同时学校的教士比例也在不断减少,一些跟教会相关的课程也被取消,像“公教学”、“公教史”等。
这一系列的举措,也加剧了教会与新社会之间的矛盾。1950年8月,教会单方面宣布,不再继续承担学校的各项经费开支。同年的10月份,辅仁大学被收回,当时的政务院宣布,辅仁大学是属于人民的大学。
1952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院系调整,为了与当时的前苏联保持良好的关系,辅仁大学的西语系学生全部改学俄语。其校舍划入北京师范大学的北校区,人员与系所编制则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现辅仁大学旧址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据相关史料记载,截至到1952年年底,所有教会大学都由人民政府接收,其中改为公立的12所,即辅仁大学、燕京大学、津沽大学、协和医学院、铭贤学院、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华中大学、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华西协和大学。接收后改为由中国人民自己办学、仍维持私立、政府予以补助的9所,即沪江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齐鲁大学、岭南大学、求精商学院、震旦大学、津沽大学。
经过1952年至1953的院系调整,原教会大学的校名全部取消,或改名,或与其它大学合并。曾经辉煌一时的天主教教会大学辅仁大学,就彻底地消失在历史的车轮下,令人唏嘘。
标签: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