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毕业后去新疆,还不如说是回新疆。”在采访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应届博士毕业生徐曦磊时,他正在乌鲁木齐参加岗前培训。
面对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的就业季,徐曦磊却放弃了诸如北京、上海等地的高薪工作机会,在浙大求学11年后,毅然回到他生活18年的新疆从事选调生工作。“我已经做好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要将青春的汗水洒在天山南北,为建设新疆奉献智慧。”
接过这一棒“我的祖辈是解放后的支边一代,是社会主义新疆的第一批建设者。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支边青年的‘献完青春献子孙’。所以有一种朴素的想法,毕业后要回到新疆,接过建设新疆这一棒。”徐曦磊说。
在新疆,新录用选调生需要在乡镇进行五年的基层锻炼,扑向乡村泥土,这对于一名经济学博士显得熟悉又陌生。在过往扎根祖国大地开展研究中,徐曦磊多次到我国西部开展课题研究,但如今真正要“沉”到村里,需要进一步练就过硬本领。
人生的选择有很多,而选择常常也无需选择。在选择自己的选调起点时,徐曦磊毅然填写下“阿克苏地区”,那是经济条件极为薄弱的南疆四地州之一。为何如此选择,徐曦磊考虑地十分认真。他说:“青年一代生逢其时,要主动去艰苦边远地区工作。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更好的成长成才。”
扎根一线,饮食关、气候关、思乡关、语言关,对于选调生来说“关关难过、关关过”。尽管从小生活在新疆,但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还是横亘在徐曦磊面前的一座大山。
“语言是交往的媒介、沟通的桥梁、情感的纽带,基层工作就是直接和人民群众打交道的工作,善于倾听群众声音就要求我们掌握语言、主动交心。”不掌握语言就不能迅速拉近距离,不能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这每天的培训中,徐曦磊常常在课后“加练”两个小时的自习,主动向少数民族同学请教学习,加快掌握听说读写能力。
“我们为徐曦磊同学的选择感到骄傲。”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卢飞霞说,学院一直以来秉持“经世济民”的理念,也一路见证了徐曦磊的努力,希望他能在新疆的广阔天地建功立业。
劲往一处使立足基层,也有人问,博士生到村工作是否是大材小用?徐曦磊斩钉截铁给了否定的答案。他说,博士生到基层工作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面对复杂工作,最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实践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他认为,对于自己来说,短时间的基层“经历”还是浅尝辄止。“我期待在深入群众中沾上更多泥土味,在解决问题中提高本领,在基层锻炼中沉淀‘经验’。”
“做沙漠里的胡杨,去为祖国站岗,带着理想和希望,去勇敢地历经沧桑。”徐曦磊曾写过一首小诗,表达对未来工作的憧憬。
那么是什么让徐曦磊如此坚定服务基层呢?
从本科的数学专业,转向博士阶段经济学的研究,徐曦磊说这样的选择就注定了自己将从理论的角度更加关注现实的研究。“读博后,我就更加坚定了基层去工作。”
导师、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董雪兵教授为学生的选择感到欣慰,“我们一起到新疆、内蒙、西藏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调研,他是我们课题组在校期间参与课题调研最多的学生,展现出扎根祖国大地开展研究的优秀素质,”他说,“相信在浙大的所学所得,能够成为他建功立业的坚实基础。”
钢铁是怎样炼成?徐曦磊很感谢浙江大学提供了成长锻炼的大舞台。在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的指导下,他和立志于从事选调的同学,筹建并壮大了浙江大学学生基层工作服务协会。
这个学生组织搭建起了选调生校友和在校学生的桥梁,通过“浙大人在基层”选调生分享会,邀请奔赴祖国各地的浙大选调生校友,为在校生提供选调经验、分享基层经历,以榜样的力量,着力引导大家致力于服务国家基层。“与历史上众多灿若星辰的名字一起,共同承担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学长学姐们是我们的榜样。学习榜样的过程和在团队中得到的锻炼,相信会为我未来的基层工作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文字记者:柯溢能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叶静
责任编辑:朱俊俊
标签: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