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中少年班 北京八中少年班招生

流小氓 878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北京八中少年班 北京八中少年班招生

你们年轻时的梦想是什么?有人想要周游世界,有人想要功成名就,有人想要住大房子。

恐怕没有年轻人梦想的未来是陪着孩子在各个培训班中辗转奔波。即便是当初梦想着组建一个家庭,生个可爱孩子的人,也绝对没想到,要付出的代价是失去自己的自由。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无论你年轻时的梦想是啥,有了孩子之后,你就只有放下一切围着娃转。

你不能任性地想做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夫妻俩总得有一个全力拼事业,一个尽量陪孩子,如果你指望孩子有出息的话;

你不能任性地想住哪里就住哪里,你得看所在城市的教育资源如何,你买的房子是不是学区房,除非你打算让孩子上私立学校or国际学校;

你的钱不能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想买啥包就买啥包,你得先看看娃的各种班都要多少预算,通常选择了兴趣班自由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包包自由,除非你家里有矿……

现在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真的太难了。不但要父母的钱、还要父母的时间,等你投入了这一切,却又发现,这还都只是个门槛,光是这些,远远不够。

纪录片《中国少年的故事》中采访了几个北京孩子和其父母,让我们看到,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到底需要父母付出些什么。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北京西城的一个叫陈思凝的小姑娘。这孩子才11岁,上小学五年级,已经通过了北京八中少年班的考试。

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八中少年班。

那可谓是鸡娃届的圣地,鸡娃的最高境界。学校招收的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将把小学五六年级加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一共8年的课程,浓缩在4年学完。通常这个班的孩子14-5岁就参加高考了,关键是班上的孩子大都考上了清华北大,最次也是个985。

这么牛的班,难怪家长挤破头。学校每年报考的人数,往少了说也有1500人,经过初试、复试、试读三轮刷选,最后只有30个孩子能考上。而且学校相当之挑剔,别看这么多人报考,学校要是不满意,那连30个都招不满。

陈思凝能考上少年班,可真是牛娃中的战斗娃。无论是智商还是学习能力、自控能力,都必须是一等一的强。

思凝的妈妈是北京某985高校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爸爸在一个工作强度很大,竞争很激烈的行业上班。

思凝上小学的时候,为了让孩子能多节约点时间,他们家的房子买在了离学校只有一墙之隔的地方,这里的均价是13.8万每平方米。现在,思凝考上了北京八中,他们家已经准备好要搬到八中附近了。

思凝家的思路基本上是孩子在哪读书,房子就买到哪里。孩子妈妈戏称自己是“军嫂”,一个人带孩子,总是见不着爸爸的人影儿。但其实爸爸为了孩子牺牲也非常大,因为家距离公司路程遥远,上下班通勤时间超长,每天早上6点出门,晚上孩子睡了才能到家。

这就是父母付出的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

而陈思凝的状态又是什么样的呢?

这小姑娘非常成熟,早就想好了要早点毕业,干自己想干的事。她理想的大学是清华大学姚班。(好家伙,八中毕业的,百万年薪都能比别人多领4年)

她学习非常自觉,课余时间基本都是自己安排的。

思凝放学回来先写作业,然后做课外班的作业,随后有一小段自由时间看看书,看看手机。

放松完了之后,她会学一会英语,自己刷一些公文式数学题,背PET单词,由于她的体前屈成绩不够好,思凝还专门花时间练坐位体前屈,睡前还要再刷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网课。

看起来似乎这娃的时间安排并不逆天,可能都不一定有一些牛娃父母时间安排地紧凑。但是请注意,思凝的时间安排是自己做的,而且是有针对性地弥补了自己的弱项和不足。如果她能长期自律且有针对性地提高,那就非常可怕了。

思凝的大学教授妈妈说,她认为学习最重要的是自驱力,她基本上不会因为成绩责怪孩子,也不要求思凝必须考100分,但是她会跟孩子一起分析到底错在哪里。

思凝妈妈说,每个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是愿意学习的。但是父母投射了太多教育上的焦虑和期待,过分注重结果,慢慢地孩子就变得抗拒学习了。而她一般在孩子感兴趣的点,给孩子提供资源,让孩子长期保持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思凝妈妈还提到,为什么孩子总是很喜欢玩游戏呢?因为游戏往往有即时奖励和反馈机制,有时间鸡娃的父母,一定要想办法给孩子良好的反馈和互动。

所以你看,别人家的孩子牛,不是没原因的。人家的父母在金钱上极有魄力,说搬家就搬家,毫不含糊。在教育思路上,更是门清,鸡娃的最高境界,就是鸡于无形之中。妈妈通过及时反馈,让孩子始终保持着自驱力。

更重要的是,人家眼界还很高,对于女儿的未来,她不设限,她只告诉孩子:你们这代人将来是一定会去火星的。未来,人类一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这些挑战的复杂程度一定会远远超过我们这一代所面临的。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在自己愿意投身的领域去解决问题,将是你们的使命。

说实话,有这么一个妈,就毫不意外会有那样一个孩子。说到底,教育拼的除了金钱和时间,更是父母的眼界和思路。

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孩子,是来自海淀的严若愚。

这孩子的父母原本是天津的,为了孩子读书特意来到北京海淀。

他的荣誉,简历上一张纸都写不完。他也进入了少儿班复试,且拿过华罗庚金杯二等奖等含金量比较高的奖项。

这个孩子最棒的地方,还不是这些荣誉,而是他情绪管理特别厉害。若愚的父母教育孩子非常用心,他们把儿子出生后的点点滴滴都记录在了云日记上。他们有一个理念:要尊重孩子,如果孩子说得对,他们会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若愚非常敢说。

有一次妈妈下班回来,情绪很压抑,看到孩子作业没有完成,就急了。刚好爸爸也有点要发火的迹象,若愚就平静而缓慢地说:你们回家前要考虑一下。我们每个人身上带了一个瓶子,瓶子里面的水满了就会溢出来。

你们在外面工作,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让你们情绪不好,你们的负面情绪会把瓶子装满。当你们到家看到我有任何一点不好时,这个情绪就会流出来,最后就发泄到我身上了。

所以你们回家前,能不能把瓶子清空一下。

或者你们带两个瓶子,在外面受到的情绪放在一个瓶子里,那个瓶子的情绪不影响你回家后的情绪。

父母听了以后特别受触动,这就是一堂孩子给成人上的情绪管理课。

这个妈妈还有一个教育理念,我很赞同,她说孩子的智商和能力相差不大,很多时候孩子的差距是因为父母的认知差异造成的,父母的认知范围是决定孩子世界范围的重要因素。

这个纪录片目前为止只讲了北京的孩子,之后还会采访到全国各地的孩子和父母。

弹幕里很多人说,看着北京教育的情况,太让人感到自闭了。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父母为了孩子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确实不假,可并不等于付出这些就指定能收获一个优秀且心理健康的孩子。

父母的眼界和教育理念才是真正起到决定性差异的内核。

现在的教育竞争确实已经达到了极致。回到我们开头的问题,没有人儿时的梦想就是为了鸡娃。可是当父母不得不全情投入,把教育孩子当作生活重心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该想清楚,我们教育孩子又是为了什么?

除了拼命让孩子优秀之外,父母还是要给予孩子一些成绩之外的东西,比如面对挑战的勇气,对人的感恩之心,对情绪的处理方式等等。

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拼爹、拼妈。

标签: 北京八中少年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