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原创稿
编者按:2022年全国多地高考落幕,高考志愿如何填报?怎样选择合适的专业、心仪的大学?高校招生政策有哪些变化?学校的录取原则有何特别之处?奖助学金要如何申请?人民网特别推出“2022年高校招生”系列报道,让考生和家长全面、深入了解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办学特色以及校园文化生活。
1902年,东南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创建于古都南京。学校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工学院等重要发展时期。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2003年北京小汤山医院总设计师黄锡璆,设计出中国第一台机器人的巾帼英雄查礼冠,建筑界“诺奖”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我国首型预警机“空警2000”及首型出口预警机总设计师陆军,“长征五号”系列火箭“01”指挥员胡旭东……他们都有同一个名字——东大人。
人民网:2022年贵校招生政策有哪些变化和亮点?招生专业有无增减?
东南大学:2022年,东南大学继续实行跨学院的大类招生,按照“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的学科布局,进行顶层设计,将87个本科招生专业按照15个大类、7个专业进行招生。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选择相应的大类学习,经过1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特长,双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2022年,东南大学新组建了碳中和与智能制造实验班和土木交通材料实验班。同时,新增设海洋信息工程、智慧交通、密码科学与技术3个新专业,分别在土木交通材料实验班、电子信息类和理科试验班大类中进行招生。
今年,学校新增加了双学士学位和基础学科拔尖计划创新班项目。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还新开设了“英语+信息工程”双学士学位专业,并首次在江苏省面向选考物理类的考生进行招生。同时,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和哲学3个基础学科拔尖基地创新班也将面向新生入校后进行二次选拔。
学校继续实行“三制五化”创新人才培养,硬核培育领军人才。“三制五化”具体是导师制、书院制、完全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卓越化、本研一体化。
此外,东南大学现有的包括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内的所有实验室都将对本科生开放,学生只需办理相关登记手续,便能享受到全部免费的实验室资源,而在实验中探索出的科研成果,也将属于学生个人。
人民网:请您向考生介绍一下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
东南大学:学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现有12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其中,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艺术学理论5个学科评估为A+,也有江苏唯一进入全球ESI排名前万分之一的学科,工程学。
学校坚持因材施教,构建了由点到面、立体交叉的优秀生培养格局,覆盖了理、工、医、文、法等多个学科,打造“1+10”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1”是指涵盖4个专业类的强基班,“10”是指吴健雄班、未来技术班、创新班、“英语+信息工程”双学士学位试验班、郭秉文班、顾毓琇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硕连读班以及丁大钧班、茅以升班、医学创新人才试点班等。
学校吴健雄班和未来技术班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试验区,吴健雄班直接面向高考招生,学生入校时不分专业,两年后可以任意选择全校所有四年制的理工科专业。学校作为国家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高校,面向电子信息领域,聚焦信息材料、芯片设计、未来通信、智能感知和未来机器人等5个未来技术方向,培养未来科技创新引领人才。新生入校后可申请选拔进入未来技术学院的未来技术班。
人民网:学校的录取原则有何特别之处?哪些专业有特殊要求?考生报考时需要注意什么?在报考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东南大学:2022年,东南大学继续实行“分数优先”,高考加分一认到底(投档和分配专业均认可)。同一专业录取时,若考生投档成绩相同,文史类考生依次比较语文、外语、数学成绩,理工类和综合改革类考生依次比较数学、语文、外语成绩。本一批次考生服从专业调剂,政审体检合格,保证进档不退。
部分专业对于学生的辨色力有一定要求,例如建筑类、艺术类、医学类等专业不录取色弱的学生,电子信息类和碳中和与智能制造试验班等专业不能录取色盲的学生。
人民网:请您介绍一下学校的转专业政策、奖助学金政策。
东南大学:入校后,学生有多次机会选择自己的专业。新生入学后即可申请参加未来技术班、基础学科拔尖计划创新班的选拔。大一结束后参加专业分流,选择大类中自己喜欢的专业,同时,可基本“零门槛”报名全校所有专业的转专业考试,学校按照转专业考核课程总分按转入专业从高分到低分排序,依据公布的转入专业的录取名额录满为止。此外,全校已开放21个辅修专业并将陆续开放所有辅修专业。
对于新生,学校组织“爱从家开始”新生家访活动,开通绿色通道,保证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入学。被学校录取的国家专项等新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入学前即可申请2000元、5000元的新生春雨助学金。
标签: 东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