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职业技术学校 保定职业技术学校贴吧

灯渔 688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保定职业技术学校 保定职业技术学校贴吧

保定日报记者 张亚德 通讯员 任焕茹

提起老农专、财税中专和商校,土生土长的“老保定”一定不会陌生。然而,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这3所曾经在人们记忆里打下深深印迹的学校,却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老师好”……走在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整洁静谧的校园里,行色匆匆的学子们会不时礼貌地跟你打招呼。2000年9月,省政府批复同意我市在原保定农业学校和原保定市财税中专基础上合并组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原保定市财贸学校正式并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壮大。

“学院成立之初,省政府批复我们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近期为3000人,长远规模为5000人,首批设置招生专业不超过8个。仅用了18年,我们的在校生人数就已经突破了11000人,招生专业也增加到47个,分三个校区同步办学。”谈起学院的快速发展,院长赵沛告诉记者,“这样一组数字,看似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高职院校是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阵地,直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技能型人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特别是雄安新区的建立,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保定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已经形成以就业导向、过程导向、职业导向、行动导向为引领的特色办学模式。目前,我们是河北省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工单制’教学联盟发起单位。在高等职业院校综合排名中,我们名列全省71所院校的第五位,全国1300多所院校的第134位。”

成立于1935年的保定农专、1985年的保定财税中专和1964年的保定商校,是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说起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农林与生物工程系主任陈瑞修深有感触:“记得1984年刚到保定农专任教时,学校学生才四五百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的任务是为农业部门培养技术干部,毕业生包分配,不愁出路。现在不一样了,学生就业要靠过硬的专业技能,我们面对的是生产一线,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学历,更要有能力,不仅懂理论,更要懂专业,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与企业岗位需求一致。”

在学校办公楼,记者恰巧遇到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系2007届毕业生刘召,他现在的身份是保定远信软件科技公司总经理,也是学院“工单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合作方。“去年年底,因业务需要,我们公司急招几名Linux服务器管理和运维人员,但试用多次都没有合适人选。”刘召说,“迫于无奈,我回到母校求援,在程治国老师指导下,将几个主要任务设计成实训工单。经过线上实施,学生中的一批技术高手很快脱颖而出,一到大三顶岗实习就被我们抢走了。”

学院教务处长、计算机信息工程系主任刘海军告诉记者,其实工单制教学并不神秘,其核心要义就是将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派单,按照特定版式整合成为适合学生学习的微课,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做”工单的过程中学习专业技能,了解岗位任务,感受职业氛围,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今年11月,我校联合全国近百家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成立“工单制”教学联盟,合力打造“工单课堂”新型职业教育服务平台,有效解决工单素材来源和学生就业问题,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新业态不断涌现。像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这些专业,都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副院长杨庆华感慨道,“这40年来,我感受最深刻的,一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提高了,成为受人们尊重和向往的职业;二是随着办学条件和教学方式的改善,我们告别过去一间教室、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讲半天的传统模式,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被运用到教学中,实习实训教室甚至企业车间都成为我们的教学场所;三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发生根本转变,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到职业院校,通过习得一技之长改变孩子和家庭命运。”

2017年底,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将50名优秀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故事结集为《创享青春筑梦未来》,并邀请这批优秀毕业生代表回母校交流职业感悟。他们中,有的供职于华为的技术部门,年薪逾百万;有的在北京影视制作圈小有名气,成为央视签约制片人;有的自创旅游公司,成为保定导游界的领军人物……

“如何服务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在服务‘三农’和助力贫困地区发展方面形成特色,如何将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培养融合起来,始终是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赵沛表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在‘立德树人’中深化内涵建设,对接产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是对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决心和行动的持续考验。在这一领域,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标签: 保定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