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学 社会大学是什么学校

凝笑 212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社会大学 社会大学是什么学校

把频道转到上个世纪的北京电视台,张百发的身影只要出现在镜头中,北京市民就能认出那张熟悉的脸庞。

这位曾经许诺亚运会违约期限就跳楼的市长一举成名,他常常走访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里,市民们也都亲切地同他打招呼,反映一些生活情况。

陶斯亮说单看张百发的外表看着像“大老粗”,但跟他打过交道后,就能发现对方富有魅力、生动有趣的一面,他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握得特别好,堪称“社会大学”里的名教授。

这份评价是能让北京市民引起共鸣的赞赏,在张百发的哀悼会上,有近万名市民自发前来送别。

一个劳动人民出身的建设者张百发,把功绩留与北京的每一块砖墙,为这个繁华盛世添砖加瓦,与民同行,流芳永存。

一、“大老粗”

张百发的脸是被生活狠狠磨砺过的脸,是那种干过力气活的工人的样子,平凡而朴实,带着一种太阳暴晒出来的结实感。

他向来不把自己放在养尊处优的环境里,手上的老茧就是长期劳动的积淀。

在普通人的常理中,他们总认为一个高级政府官员会有威严的气势和样貌,张百发那种看着像“大老粗”的面容实在独特,而这却是他前半生辛勤劳动的证明。

张百发在十几岁的年纪挎着小布包来到北京城里谋生,北京正处在欣欣向荣的建设时期,到处都缺人手。

他有了奋进的念头,托父亲送他进入工队学些手艺活儿。

一个人的长相很大程度上是在青少年期固定下来的,张百发在工地上顶着大太阳埋头苦干,日日学钢筋、焊接各种活计早出晚归,这数年的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汗水的沟壑。

也是这份比常人多出一倍的努力,很快让张百发成为了北京青年中的劳动模范。

像是人民大会堂、工人体育馆、清华大学等近七十个建设及修葺工程,都有过张百发带领的青年突击队的参与。

张百发的青年突击队因高效扬名,例如在接过挖下水道的任务时,张百发忍着臭味埋头实干,双手磨出了血泡,把一天每人挖土2.5立方米的任务出色完成,他和队员达到了一天每人挖土平均7立方米的工作量。

张百发的高效远不止如此,他相信自己的一双粗手,相信自己能动手创造奇迹。

领导拨给他们两万元资金购买成型机加快工程进度,他想了想,决定把这笔钱退回去,利用废旧材料学着制造成型机。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真让他造出了三台成型机。

随着报纸大肆宣传这些劳动模范的事迹,张百发还得到一句“百尺竿头多面手,人民英雄张百发”的评语。

大家都以“学百发”做口号,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的浮光片羽,也是张百发生命里意义深重的日子。

在张百发成为北京副市长之后,他自认是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大老粗”,一路摸爬滚打。

可他又是个亲民的工农干部,那种脚踏实地、辛勤耕耘的品格仍然是他不变的作风,是北京市民心中可亲的“百发大叔”。

二、“跳楼市长”

谈起第一次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性亚运会,那可是上个世纪举国欢庆的盛事。

这次亚运会让我们与国际接轨,更是让国际见证了我们的改革发展,那一刻的中国是令人骄傲的。

只是我们不知,亚运会的场馆建设和规划是由张百发一手承包。

他是整个工程的总指挥,他曾殷切地盼望为亚运会出力出汗:“我从事城市建设37年了,对这工作有一定感情,特别是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建设工程一定要完成。”

别看张百发自叹“当不了大官”,他的心里藏着对亚运会的勃勃雄心。

与他同期的李瑞环进入了中央政治局,他服气李瑞环“学习好而讲话都胜人一筹”。

他这个“大老粗”最擅长建筑和钢筋的事儿,也就在这方面发光发热。

这项浩大的亚运会工程简直要把北京“翻个天”,我们都知道北京作为赫赫有名的古城,许多地方的建筑都是上了年头动不得,老百姓也不愿意挪动自家祖宅。

在北京城动土,又要修桥开道,张百发的压力可谓不小。

距离亚运会的召开时日无多,外界冒出了担忧质疑的声音。

张百发表示和亚运会的工程荣辱与共,要是不能按时完成,他就“自我惩罚”:“爬到北京的最高点,那是51层的京广大厦吧,208米高,我就从那儿往下跳!”

把自己的生命压在亚运会工程上,香港的媒体报道了张百发的豪言壮语,这就是张百发“跳楼市长”名声的由来。

不过正是张百发这种质朴无华的气质感染到了人民,大家自发为亚运会捐款出力,携手难关。

张百发做事向来没有什么弯弯绕绕,天安门地下通道建设的资金不足。

张百发就找上了北京的“大款部门”天安门管委会,向他们要来这几年游客登城楼收的门票费。

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张百发要来两千万修了五条地下通道。

其次和居民们的沟通也是一大难题,亚运会需要空地来建设场馆所,需要迁移一原住地的居民,部分居民不愿意搬迁。

张百发找工程队先盖好临时安置区,给居民们一个住所,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如果居民们还不愿意搬迁,张百发再去现场去了解居民们的问题,解决他们的其他顾虑。

张百发从不端架子、不搪塞,居民们见到他也都争着上前说话,孩子们都叫他“张爷爷”。

不过拆迁时也会碰上一些“硬茬子”,有一些将军、干部的旧城四合院不愿意拆除。

张百发没有多言,他找来律师同他们打官司,用法律解决后续问题。

如期完工的亚运会是张百发交出的满意答卷,也让世界见到了中国基建的强大。

他从一个底层的建筑工人走到工程总指挥的位置,正是爱这一行,又做好这一行。

三、“社会大学”教授

张百发脑海里的知识不是从书本中学来的,他两只脚踏入“社会大学”,进入群众中去学习为官施政之道。

阚丽君赞叹张百发“善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凭着这一点让他成为“社会大学”的教授。

在北京城市规划的建设中,张百发改变以往统一编制的做法,让各个部门先做规划报告,最后集思广益汇编到一起。

他向来是不喜欢夸大和独断的,倾听其他人的意见也是他在“社会大学”学到的重要一环。

毕竟张百发自知自己的路子不够专业,更不能放言是建筑行业的专家,而社会中“人外有人”的铁规是人尽皆知的。

时代的变迁让张百发深感经验不够用了,他便自觉地去深造学习。

除了工作和开会,每周三他都要抽出时间去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听课,主打基本建设经济这个专业。

49岁的张百发学习起来有些吃力,他反复听基本建设经济课上的录音,在大夏天里坐在教室中热得满头大汗。

这份好学上进的心,能让他在工作中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态度。

有想法、有思路的建筑人才值得尊重,他更是不能甘于落后。

最为其他人津津乐道的是张百发待人处事这方面,做事不多客套,他直来直去的爽利性子很快就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别人见了他,就像见到一位亲切的“北京大叔”,你从他身上找不到什么“奇特之处”。

闲时张百发常常走访在北京的各个巷子里,同街坊四邻问问居住情况,聊聊有没有什么困难。

要是群众反映问题,他就直接安排下去,找来相关负责人当场解决,绝不拖拉。

陶斯亮在朋友宴请的饭局上头次见到张百发,她有些难以置信,眼前这个一口地道京话同她聊家常趣事的“大叔”,竟然是北京的副市长。

两个人很快成了熟悉的朋友,后来他们坐着一辆老掉牙的旧车去甘肃扶贫助学。

一路上车子在坝上晃晃荡荡,两旁是深沟大壑,张百发倒是毫不担心,闭眼就睡。

张百发身上那种“大老粗”的气质是粗中有细,他不搞官话、套话那一套,在别人面前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市长开会太长错过了午饭时间,下面的人没有吱声的,张百发第一个站起来说话:“行了,到时间了,肚子饿了,快散会。”

张百发能用简单的话搞定一件又一件事,他那一套在交际中也很吃得开。

只要你把真诚的心摆出来,不用多说闲话,怎么做比怎么说更重要。

“社会大学”教给张百发的道理,他早就自学成了教授。

在张百发离开岗位后,北京市民的心中也空荡荡的。他那种带着土渣子味的草根风格,往往能给人带来最深的感动。

如今仍有北京市民怀念张百发,怀念他“几句老北京话就搞掂”的作风。

标签: 社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