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南和被誉为“小孙雯”的学生张琳艳在一起。
刘江南的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体育。
《广州日报》关于广州申办亚运会特别报道的版面
一直以来,《广州日报》都是我生活和工作场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州日报》是挚友,更是民心相通的桥梁。
我和《广州日报》的同仁一起经历、见证了很多重大体育事件和激动人心的时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是致力于推动广州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亲密战友。
——刘江南
专题统筹/王晓云、赵亦平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孙嘉晖
刘江南是学界颇具影响力的教授,曾任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又主政广州市体育局十年,2010年广州亚运会出任亚组委副秘书长,还兼任过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是一位谈吐儒雅的学者、体育家、教育家、行政管理者。在与《广州日报》结缘的四十年间,他深刻体会到媒体在记录、推动变革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当年《广州日报》率先报道广州有意申办2010年亚运会,打响了申亚的第一枪,引起国家体育总局和亚奥理事会的关注,为广州成功申办亚运会立下大功。”刘江南说。
在得知《广州日报》即将迎来70华诞时,刘江南对这份比自己年长3岁的报纸充满敬意:“祝福《广州日报》70华诞正青春,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继续引领潮流,打造老百姓喜欢看的主流媒体。”
见证发展:主流大报 都市读本
1983年,刘江南到广州体育学院读研究生,从那时起他就与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在这里成长、进步、生活。“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途径是通过当地的主流媒体,我来到广州自然就关注到《广州日报》,这是我触摸广州这座古老而又富有活力的城市的一座桥梁,从高校到政府部门工作,我见证了《广州日报》的改革、创新、发展、壮大,从自办发行到成立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再到中国报业第一股粤传媒上市,连续多年广告收入稳居中国平面媒体第一名,作为中共广州市委机关报,广州日报走出了一条中国报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成功之路,可以说是主流大报、都市读本的典范。”
2002年, 刘江南出任广州市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开始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夯实竞技体育基础、举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推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等各方面、全领域大展拳脚。
2003年广州举办中国-巴西国际足球邀请赛大获成功,刚刚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夺冠的“五星巴西”引爆中国体育产业,这也是刘江南一手策划的经典案例,他提出的“体育不仅要强身健体、为国争光,还要为国增利”的思想令人耳目一新,引领了国内举办大赛拉动经济发展的潮流。
“非常感谢《广州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大力关注和鼎力支持,让这么好的赛事得到推广宣传,吸引更多赞助商和球迷关注,进而实现多赢的局面。”刘江南表示,这次大赛的成功举办,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主流媒体的重要作用,也坚定了举办更多国际赛事,将广州打造成国际大赛之都的信念。这也为广州打造“世界体育名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光时刻:亚运首功 系统权威
在采访过程中,刘江南回忆起过往和广州日报记者一起为重要新闻发布会做准备、一起逐字逐句琢磨推敲《申亚报告》、一起就广州体育宣传工作进行紧密交流的过往,感慨良多:“我们做好体育的基础工作,要推而广之、影响更多人,放大体育‘强健体格,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还要靠《广州日报》这样的主流媒体,在不断交流互动中,我们结成了紧密的战友情谊。”
最令刘江南难忘的是广州申办、举办2010年亚运会,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广州第一次申办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如何“讲好广州故事”打动亚奥理事会,整合广州的优质资源办好亚运会,通过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这是他最关心的事情。
《广州日报》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巨大贡献可谓最早、最多、最大、最广、最专业、最权威、最系统,在全国媒体中无出其右。
虽然时过境迁,但刘江南对当年广州申办亚运会过程中的一幕幕仍然记忆犹新,他说:“正是《广州日报》的报道为广州申亚立下奇功。”
2002年9月,广州日报资深记者陈伟胜以自己熟悉国际体育事务的优势,通过权威内线获悉:亚奥理事会希望中国接办2006年亚运会,之后中国又变成了2010年亚运会的热门候选国。
“2002年9月,我刚刚调任广州市体育局局长的新岗位,陈伟胜在采访我之后撰写了第一篇申办亚运会的报道《广州申办亚运会此其时也》,使广州成为国内第一个公开提出申办亚运会的城市。如果没有广州日报这篇报道,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内部的次序,广州其实在当时国内4个申办城市中垫底,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广州日报一篇报道决定了一座城市申办亚运的成功与否,也再次印证了广州日报的巨大影响力。”刘江南说。
据了解,文章刊登当天,在出访越南后经广州转机返回北京的飞机上,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看到了这篇报道,就以此为据确认广州率先提出申办亚运会,遂把广州确定为国内申亚的唯一候选城市。
广州亚组委在申办成功后特意向广州日报颁发了特别贡献奖,并把“广州申亚第一文”这件奇功写入了亚组委申办成功的官方报告之中,并专门出版了《羊城申亚风》纪念特辑,载入了史册。
刘江南表示,广州成为中国申办亚运会的唯一城市代表后,《广州日报》还在申办工作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广州日报记者作为专家参与撰写申亚专题分析报告,为广州相关部门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广州日报》对申办亚运会的贡献已经不仅仅是媒体宣传,而是全面介入推动申亚工作的进展。
其间,广州日报有关广州申办亚运会的报道最多、最快、最大、最权威,成为全国媒体的重要消息来源,甚至也成为海外媒体的权威信息源,为广州申办亚运会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舆论引导作用。
广州申办亚运会成功之后,亚组委又邀请广州日报记者担任亚运会理念、口号、吉祥物的征集专家评比工作,提出的相关方案被吸收进了亚运会的理念和口号之中。
之后,亚组委又与广州日报联合精心策划了空前的大型广州亚运会海外文化传播活动——“亚洲之路”,通过跨越海上和陆路两条丝路,向全亚洲宣传广州亚运会,取得了空前良好的效果,获得了上至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下至普通民众的一致好评。
刘江南还回忆了一件“内幕”新闻:“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进入关键时刻,突然发生了亚奥理事会与亚足联之间的矛盾,亚足联声称要把足球项目从亚运会脱离。在此危急时刻,又是广州日报发挥了外交家般的非凡作用,利用记者与国际足联的关系,在采访南非世界杯期间,成功化解了亚足联抵制亚运会的危机。陈伟胜从造势申亚到亚运筹备和宣传推广,再到化解国际危机,都为广州亚运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事后获得了高层领导的特别表彰。”
此后,亚组委授权广州日报出版《亚运官方杂志》、《亚运官方会刊》,广州日报在首创北京奥运会“编辑部前移”新战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十项全能全媒体”的新口号,组织亚运超级航母联合舰队,以大策划、大视野、大制作,亚运全媒体立体报道获得空前成功。
新 闻 背 后 的 故 事
热爱体育 搭建桥梁
虽然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刘江南总是闲不住,时不时出现在体育、教育主题的论坛、峰会上,他希望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播、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爱上、从事体育运动,从中受益。
“我从来没有脱离过校园,我的毕生精力都放在体育教育上。”刘江南说,2012年,时年56岁的他卸任广州体育局局长,重新回到体育教育领域,“校园是我最好的归宿,我想利用自己数十年的体育教育、探索、管理的丰富经历与宝贵经验,再为体育事业做点事情。”
刘江南表示,体教融合也是家长与学生对处理文化与体育之间在理念上的融合,对于“体”“教”之间的关系,其深有体会的。他当过三个级别(中小学、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的校长,深刻体会到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任,他从事体育管理工作,也深深体会到培育体育人才过程中文化学习的重要意义。
“这些年,我一直在呼吁,不能只问金牌不顾学习,体育和教育是天生融合而不是割裂的,这有赖于媒体的关注、推广、宣传,让更多人能够参透其中的真意,这样我们的政策措施才能真正落地,落到实处,我们才能培养出体格和人格‘双优’的人才。”
刘江南多次接受《广州日报》专访,畅谈体教融合的具体实践和经验,让教育工作者、家长能够规避风险,少走弯路,“从体教联合、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三者的力度是不一样。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让体育人有文化,让文化人爱体育,是我长期关注并毕生努力奋斗的目标。”
刘江南说:“《广州日报》在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家庭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一直在推动体教融合的成功实践,发出主流声音,让我们看到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正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想这也是一种具体的体现吧;体育强则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真诚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爱上体育运动,体育可以带来健康、快乐,让人受益终生。”
标签: 广州体育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