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在哪里 乐山在哪里哪个省份哪个市

懊悔 576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乐山在哪里 乐山在哪里哪个省份哪个市

“乐山”地名嬗变史

罗家祥

【摘要】“乐山”作为地名,最早的“乐山县”出现在《宋书》,在今广东省;其后在各地先后共有4个“乐山县”,最后一个在今四川省乐山市地域上。四川的“乐山县”是雍正十二年设,因府城东五里的“至乐山”得名。其后依次是“乐山专区”“乐山地区”“乐山市(县级市)”和“乐山市(地级市)”,共5种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以“乐山”命名的行政区划,有地级和县级两种,可能同时并存,容易混淆,需要梳理。

【关键词】至乐山 乐山县 乐山专区 乐山地区 乐山市(县级市) 乐山市(地级市)

同治《嘉定府志》之《乐山县图》


地名是一项宝贵的遗产。每一个地名都具有其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地名兼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作为一个地名,“乐山”也不例外。

在四川,以“乐山” 命名的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划,以出现的先后,包括“乐山县”“乐山专区”“乐山地区”“乐山市(县级市)”和“乐山市(地级市)”,共有5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治所都在今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即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合处的中心城区。

由于“乐山”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行政区划层级、地域大小,甚至有时“乐山专区”与“乐山县”、“乐山地区”与“乐山市”(小市,县级市)并存,很容易混淆,因此,有必要梳理一下地名“乐山”的演变过程。

一、“乐山”的渊源

1. 在外地,“乐山”作为县名自(刘)宋即有

可能有人以为,“乐山”作为地名是今天乐山市的专利。其实不然,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期的(刘)宋即开始有了,而且仅“乐山县”一个地名在历史上就先后有4次之多。

第一个“乐山县”。《宋书》卷38《州郡志四·广州刺史部》载:“乐昌郡:……乐山令。”这其实才是最早的“乐山县”。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是在今广东省肇庆市下辖的县级市四会市北。隋炀帝大业初废。

第二个“乐山县”。《隋书》卷31《地理志下》载:“郁林郡:……乐山(县):[梁置乐阳郡。平陈,改为乐阳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名焉。]” 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是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北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废。

第三个“乐山县”。《新唐书》卷43上《地理七上·岭南道》:“古州乐古郡:下。贞观十二年,李弘节开夷獠置。……县三:乐山:[本乐预,宝应元年(762年)更名。]” 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是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后废。

第四个“乐山县”。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详后),在今四川省乐山市一带。1978年废。本文仅讨论它。

2.“乐山县”是四川最早的“乐山地名”

四川省的乐山中心地域一带,历史上最早的县级建置是大概设于战国秦末的南安县,最早的地级(指辖县)政区是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眉州(第一次,省级,辖郡)下新设的平羌郡(治今市中区)。其使用较长的县名是龙游县: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由青衣县改龙游县(第一次),直至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四月甲午嘉定府(第四次)降为嘉定州时“省(龙游)县入(嘉定)州”,长达786年;较有名的地级政区是嘉州(唐、北宋)、嘉定府(南宋、清)、嘉定州(明)等。

实际上,“乐山县”仅仅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癸巳才设立的,因嘉定州升嘉定府,按制,需设一个附郭县,于是置乐山县,为府治。其距今不过284年。《清实录·雍正实录》卷149载:

“(雍正十二年十一月。癸巳)吏部议覆。四川巡抚鄂昌疏奏:‘道府州县分辖改设事宜:……一、直隶嘉定、潼川二州。请俱升为府治。设知府、通判、经历各一员。二府附郭、各增置一县。设知县、典史各一员。并原属各县、俱归府辖。改州学正为新县教谕,州训导为新县训导。’均应如所请,从之。寻定嘉定新升府曰“嘉定”,附郭县曰‘乐山’;潼川新升府曰‘潼川’,附郭县曰‘三台’。”

所谓“附郭县”,是指古代没有独立县城而将县治附设于府城、直隶州城的县。“嘉定府乐山县”的关系是:嘉定府治乐山县,乐山县是嘉定府的附郭县。

嘉定州和嘉定府的区别是:

第一,官秩不同。明的知府是正四品,直隶的知州仅从五品,差距达3级之多;清的知府初制是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从四品;知州初制从五品,乾隆三十五年改直隶州知州正五品,此时的差距稍小,如同副厅级和正厅级,属于正常。

第二,直隶的州没有首县,而府却有。嘉定直隶州的知州同时也直接管理原来的龙游县地界,即知州同时兼任首县的知县。而设嘉定府时,就得单独设立一个首县,知府不再兼任首县龙游的知县。其设州或府主要是依据人口多少和事务繁稀而决定的。

3.“乐山”是因“至乐山”得名

据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版《乐山县志》卷2《沿革》载:“嘉定州,雍正十二年升嘉定府,仍置县,曰‘乐山’,治旧(嘉定)州地,以县境有‘至乐山’,故名。”这说明“乐山”其实是因“至乐山”得名。此时距雍正十二年(1734年)仅78年,可信。

而这“至乐山”的得名,至少可以追溯到北宋,因为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曾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游嘉州,留诗《戏答王居士送文石》:

南极一星天九秋,自埋光景落江流。

是公至乐山中物,乞与衰翁似暗投。

“王居士”即“清闲处士”王朴,有的写作王“璞”。诗中已有“至乐”之山,为王朴所居。

4. “至乐山”在哪里?

南宋王象之地理巨著《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景物下》载:“至乐山:在龙游县东五里,清闲处士王朴居之,(黄)山谷有颂,何熙志架屋其上,号‘东山’。”又载:“枕江楼:……左窥龙泓,右瞰乌尤,三龟、至乐、九顶诸峰列其中……”又载:“钟秀亭:在九顶、三龟之间,清闲居士王朴至乐山也”。则“至乐山”在岷江东岸的三龟、九顶诸峰之间是很明确的了。

至乐山即“金灯山”。 《舆地纪胜》又载:“金灯山:即至乐山。山之趾有渊,春冬不涸。每岁人日,郡守于此修油卜故事,谓以油洒水面,观其纹,验一岁之丰歉。”

关于至乐山在今天的定位,先贤毛西旁先生曾经有《至乐山在何处》一文,发表于1987年12月19日《乐山报》第四版(后收入《乐山历代文集》);2018年6月19 日的《三江都市报》发表了毛文泉、丁义堂、李云发三位先生的《“至乐山”到底在哪儿》(以下简称“毛文”)。后者提到明·万历《嘉定州志》的位置则不同:“金灯山:西南五里,旧名至乐山,宋王朴(毛文作“卜”,误)居此。其址有渊,每岁人日,郡守张灯于此,以油洒水观其纹,以占岁之丰歉,今塞。”二文都提到清·同治三年(1864年)《嘉定府志》卷4《方舆志》亦同“城西南五里”。

宋曰“龙游县东五里”(至乐山定位为今乐山城岷江东岸的三龟九顶挂榜山,亦名东岩、东山等),万历曰“(州)西南五里”(定位为乐山城南,与大渡河隔江相望的金灯山),都是从今乐山中心城区出发作观察而言的,因为宋县城和明州城基本上是同一位置。两条不同的史载,导致相隔遥远的不同定位,史料该怎么选择?

应该是“唯早唯实”,即一般情况下应采用最早的史料,最好是“当时当地”者,相对最可信;但这也不是唯一的,如果后出的史料能够确凿推翻前出,当然也可以采用后出的。但仅就此而言,万历《嘉定州志》和宋代的《舆地纪胜》相比,仅有个别文字不同,谈不上新出铁证,因而只能采用宋代史料,即取“龙游县东五里”。

5.为什么以“至乐山”命名?

乐山之内,名山不少。如峨眉山,今市中区一带在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曾因此由平羌县改名“峨眉县”,至开皇九年更名青衣县。又如凌云山、乌尤山,就在首县,为什么设嘉定府时不设“凌云县、乌尤县”?何况历史上还有平羌县、青衣县、龙游县之类旧名,为什么不复旧名,而取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名“乐山县”?

据最早记载的《清实录·雍正实录》卷149载:“寻定嘉定新升府曰“嘉定”,附郭县曰‘乐山’;潼川新升府曰‘潼川’,附郭县曰‘三台’。”不妨先观察一下“三台县”的来历:三台之地,旧名郪县、五城、新城、昌城、复名郪等县名。它也是因为潼川州(无首县)新升潼川府,需一附郭首县,于是以城西“三台山”为新县设的县名,沿用至今。无独有偶,该地此前从来没有“三台”之地名,也是以“三台山”得名。以山名县,自古很多;但无论是“至乐山”还是“三台山”,其实都不是很出名;而“至乐”才是山名,这体现了一定的取名随意性,而且此前当地都没有这样的地名,也可见雍正帝的创新性。

当然,以“乐山”命名,也有寓意吉祥的因素。因“乐山”已经定名,所以后人附加了“仁者乐水”之类的含义。

二、乐山的嬗变

(一)乐山县(1734~1978年)

乐山县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一月癸巳第一次立(史料见前)。

清末,嘉定府辖8个县级行政单位(统称“县”):乐山、峨眉、洪雅、夹江、犍为、荣县、威远7县和峨边1厅。

民国元年(1912年)废道,嘉定府的上级“上川南道”废,省乐山县入嘉定府。嘉定府属四川军政府。

但是仅过了一年不到,民国二年(1913年)2月7日,恢复道制,全省7道,以道辖县。其中复置上川南道,仍治雅州。废府州改县:废嘉定府,复置乐山县。

1978年5月25日,撤销乐山县和五通桥区(县级),合并改设乐山市(县级,小市),五通桥区改为县辖区。自此乐山县消失,自1734年立,至1978年废,前后存在了244年。

早期乐山县的地域,基本就是今“市中区+沙湾区”,后来增加了五通桥区(1951年8月24日,分犍为县部分设五通桥市(县级,第一次),后改区)。

(二)乐山专区(1950~1968年)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统一,6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全省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省政府派出机构,不是一级行政区划)。它们是由民国军阀“防区制”演变而来。6月12日设“第五行政督察区”,治乐山县,此时行政督察区是数字化的管理,没有“乐山”的专名。辖7县:乐山、峨眉、犍为、马边、屏山、峨边、雷波。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2月,因升沐川设治局为沐川县,第五行政督察区辖8县。

1950年1月,设西南大区。撤销四川省,四川省分为川西(治成都市)、川东(治黄桷垭)、川北(治南充市)、川南(治泸州市)4个行署区(省级)。各行政督察区改专区。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乐山专区”,属川南行署区。5月,因井研县由内江专区划入乐山专区,乐山专区辖县达9个:乐山、峨眉、犍为、马边、屏山、峨边、雷波、沐川、井研。

1952年9月1日,恢复四川省建置。

此时乐山专区的地域与历代乐山州府管辖地域相比,出入很大,明显南移,以至于到了长江边上。

自1950年至1968年,“乐山专区”只存在了18年。

(三)乐山地区(1968~1985年)

1968年5月31日,改专区为地区,仍然是省政府派出机构。乐山专区改为“乐山地区”。此时辖13县:乐山、五通桥区、峨眉、犍为、沐川、井研、眉山、彭山、夹江、青神、丹棱、洪雅、仁寿。

此时的乐山地区,已经与后来1997年眉山地区分出去之前的乐山市差不多,明显北移,大概恢复了旧日的位置。

自1968年到1985年,“乐山地区” 只存在了17年。

很容易给人们发生误会的是:此前的“专区”和现在的“地区”是一种行政区划。实际上,它们都只是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并不具备独立性,在名义上并不是某一级行政区划。不过在实际上,县政府仍然要服从乐山专区、乐山地区的领导,因而称它为“准行政区划”才合适。常见词“地级市”(也叫“省辖市”)里的“地级”就是指它。

(四)乐山市(县级,小市。1978~1985年)

1978年5月25日,撤销乐山县和五通桥区(县级),合并改设乐山市(县级,小市)。2001年版《乐山市志》定撤销乐山县为1978年,未明月日。《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和2003年版《乐山市市中区志》载1978年5月25日。而四川省民政厅1986年编《四川省行政区划沿革(1949—1985)》载,此据国务院1979年11月16日国发[1979]268号批复。200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言是在1979年11月。因当时并不规范,又原载《乐山市志资料》1983年第4期(总8期)张汉勋《关于乐山市建市时间的浅见》,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况,认为当是1978年5月25日,今暂从。

乐山市的地域,基本就是今“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

到1985年,改原乐山地区为乐山市(地级),因不可能同时存在同名“乐山”的大市和小市(必然造成混乱),故原(县级)乐山市一分为三,中心地带设“乐山市市中区”(一般称城市的区,应带上该城市名,因区是不会单独存在的)。

自1978年合并成立(县级)乐山市,到1985年乐山地区改乐山市,(县级)乐山市仅仅存在了7年!以至于人们经常忽略这一段历史。

(五)乐山市(地级,大市。1985年~ )

1985年,2月21日撤销乐山地区,5月23日正式改设乐山市(此即“地改市”),5月分设五通桥区和沙湾区(7月3日成立)。6月17日原县级乐山市改市中区。

此时乐山市有17个县级行政区划: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金口河区、峨眉县、犍为县、夹江县、井研县、沐川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眉山县、彭山县、仁寿县、青神县、丹棱县、洪雅县。

自1985年至今,作为地级市的乐山市,已经存在了33年。

1988年9月14日,峨眉县改峨眉山市(县级,11月20日正式成立)。

1997年5月30日,眉山地区从乐山市分设。眉山地区辖6县,行署驻眉山县(2000年6月14日, 眉山地区改眉山市。眉山县改东坡区,为市治)。于是形成今天乐山市11个区县的规模,相对稳定了21年。


自民国以来,在乐山地域上的州(府、地、市)级和县级行政区划变化十分频繁,其变化的频率大大超过了明清时期。其变化往往是行政管理体系随大势,但有的改名则很失败,如在乐山地区改“乐山市”(地级)后,将原拆分前的“乐山市”(县级市),改名为一分为三后的“市中区”(地域小于清乐山县),成了一个毫无特点的地名;而且有的地名短则仅7年(县级乐山市),或仅10多年如“乐山专区” “乐山地区”,显得随意性过大。并不成熟。

今天仅乐山市一个辖11个县级行政区划的地级市,就同时具有区、县级市、县、自治县等4种不同的县级行政区划,可以说是中国地级市演变的一个难得的“麻雀”,值得研究。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行《宪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地级市辖县的规定,但实际上“市管县”是目前最常见的管理体系。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四川省的“乐山”作为地名,最早是以“乐山县”登上历史舞台的,曾经演变有地市级(乐山专区、乐山地区、地级乐山市)和县级(乐山县、县级乐山市)等2级5个地方行政区划地名。因为这两种层次曾经长期共存在,因而其容易混淆。


三、今天“乐山”何指

今天的乐山市辖11县。但是,目前的行政区划是有很大缺陷的,因为“市中区”等于没有名字,所以被人们称为“最没有存在感”的区县,也即将申报更名“嘉州区”——这就类似眉山地区改市,其辖的眉山县更名“东坡区”一样,这样显然比没有特色的“市中区”好得多。

今天“乐山”所指是什么?从古到今的所指是不同的,因为乐山先后有5个以“乐山”取名的不同的行政区划,所以情况更加复杂。

“乐山”和“乐山市”虽然都是地名,但性质完全不同。“乐山”是个可大可小的地名,没有较强的明确指向性,而“乐山市”才是有较强的明确指向性、正规的行政区划(必须带有省、市、县等行政级别)。

可以把“乐山”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是包括11个区县在内的“大市”;第二个是用“市中区”(老乐山县、县级乐山市)来代替;第三个是仅仅指中心城区。(古籍里的“嘉定府”,往往就是指辖7县1厅的府境,或者府城)

对于外地人如重庆人而言,“到乐山去”,可以说到了其边缘上的犍为县就算到了乐山。

对于乐山市本地、非市中区的人如犍为县的而言,到了市中区就可以算到了乐山——如果用于指“大市”,其实他根本不用走一步,哪怕他就在马边,本身就已经在“乐山”了。

至于是市中区的城外人,只有到了乐山城门里(现在则是指城区)才能叫到乐山去”(实际上就是“进城”)了。

所以,为了避免歧义,最好在说“乐山”的时候,一定记得带上它所搭配的行政级别。即便是同一个“乐山市”,也有“大市”和“小市”之别,因此在写非虚构的文章时,不可不重视之。


注:无论是州府级还是县级,治所都在今市中区,即中心城区。


【参考文献】

中华书局版:通行点校本《二十五史》

刘琳等点校:《黄庭坚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 1 版

李采修,范醇敬纂:万历《嘉定州志》

张能鳞修,彭钦纂:康熙《嘉定州志》

乐山市市中区编史修志办公室编:《乐山历代文集》(内部资料),1990 年 12月第 1 版

乐山市市中区地方志办公室编:《乐山历代诗集》(内部资料),1995 年 12 月第 1 版

乐山市市中区地方志办公室:《乐山史志资料》(内部资料),1992年12月出版

《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 年影印本

[21] 《明实录类纂》(四川史料卷):武汉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四部丛刊本

赵泉澄:《清代地理沿革表》,中华书局,1955年3月第1版

牛平汉主编:《清代政区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华林甫主编:《清代政区地理初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8月第1版

郑宝恒:《民国时期政区沿革》,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0 第1版

内政部编:《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十一版),民国三十六年,商务印书馆印行

陈潮编:《中国行政区划沿革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四川省民政厅编:《四川省行政区划沿革(1949—1985)》(内印),1986年12月第1版

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行政区划(1949—2001)》(内印),2002年12月第1版

《中国政区大典》编委会:《中国政区大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乐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乐山市志》,巴蜀书社,2001年9月第1版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乐山市市中区志》,巴蜀书社,2003年5月第1版

五通桥区志委员会:《五通桥区志》,巴蜀书社,1992年12月第1版

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标签: 乐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