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软 成都东软学院

北梦 615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成都东软 成都东软学院

成都全市2000多万人口,需要在4天之内,完成3轮全员核酸。


24小时彻夜工作的情况下,每秒需要检测完174个人。


这期间还需要捅喉咙、运输样本、检测、出结果、上传......


本来测核酸是和病毒赛跑,时间紧,任务重。


关键时刻,成都核酸检测系统崩了,而是还是两次!


于是出现了全体成都人找信号的一幕。



一头是满头大汗、穿着厚厚防护服的工作人员。



一头是等待了好几个小时的百米排队长龙。



于是成都人让东软集团见识了一下,什么叫做被“唾沫星淹死”。


东软集团这边,紧急发声,解释了两次系统崩溃。


第一次:与核酸检测系统软件无关!


第二次:网络故障!


(图源:东软集团)


声明一出,四川通信局坐不住了,给了一记“回拳”。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管发表声明:“各核酸监测点网络覆盖良好,无拥塞现象”。


电信四川公司也发了声明:“第一时间响应,做好网络保障”。


总之就一句,网络没问题,不要把锅甩来!


这件事情到底是谁造成的?


至今还没有定论。


反正祸已闯了,事情肯定要有个说法的,不会成为罗生门事件。


现在还不出结果,不是不算,而是时候未到。


这段时间,网友除了问候东软,还冲了他家的股票,开盘即跌3.67%。



02

集群上市梦


核酸崩了,东软集团在舆论的浪尖上。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在东软集团声明中,还不忘秀一下自家的肌肉,表明自己顶住了压力测试。


深挖之下,东软不软,反而是一个庞然大物。


作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公司,东软集团一直都有一个集群上市梦。


旗下的东软医疗,前三次均上市未果。第四次准备冲击港交所。


东软医疗是主打医学影像设备,像我们去医院照的CT,很有可能就是他家的。



东软医疗在国内CT的市场份额为11.5%,排名第五。


(图源:小桔灯网)


从业务来看,有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设备服务及培训、MDaaS平台(医疗设备和医疗影像数据服务)和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


对于上市,东软系与其说是期待,不如说是急迫。


这一切或许和一场对赌有关。


资料显示,2014年,东软集团公布了《关于子公司引进投资者的公告》。

《公告》显示,如果东软医疗在第二次交割日后开始计算的6年内未能实现上市,投资方可根据协议约定要求履行回购义务,须一次性回购股权。


回购义务将由东软集团或东软控股及其指定的第三方共同承担。


简单理解就是,我们买了股票,如果不能上市,就要回购。


第二次交割已于2016年9月完成,这份为期六年的业绩对赌,将在2022年9月份到期。


也就是说,如果东软医疗未能在今年9月实现上市,则必须回购投资方的股权。


不过在今年9月,东软集团回复了外界担忧,“东软医疗早在2019年初进行股份制改制的时候,就已经将相关的对赌条款全部取消了。


对赌的压力暂时解除,可东软医疗的上市梦还是继续。


03

靠政府补助?


翻开财报,你会发现东软医疗这三年,营收可圈可点。


东软医疗2018-2021年、2022年1-6月分别实现营收19.12亿元、19.07亿元、24.59亿元、28.03亿元和15.02亿元。


粗看觉得挺不错的,细看之下才发现增长端疑。


对政府补助金额依赖过高。


2021年和2022年上半年,东软医疗政府补助分别为8700万和5600万,占非经常性损益的30%和52%。


(图源:招股书,东软医疗政府补助情况)


国家为了推动医疗发展,给点甜头民族企业,好让自家的崽有出息,别让蛋糕都让给了别人。


政府补助医疗设备,本身就是行业共识,没什么好奇怪的。


可如果补助占比过高,这多少能反映出问题。


(图源:金角财经)


2021年,国内医疗设备企业的政府补助占比中位数为9.42%;


同期,东软医疗的政府补助占比为27.97%。


迈瑞医疗,作为国内高端医疗设备龙头,政府补助占比仅为2.63%。


换句话说,东软医疗没了政府补助,真的会软。


04

结语


全球医学影像设备属于朝阳行业,市场规模达。


全球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580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70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9%,预计到2026年将增至84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7%。



中国CT扫描仪的销售额由2017年的人民币93亿元迅速增至2021年的人民币1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8%。


换句话说,东软医疗的主营业务,从发展前景来看,空间潜力巨大。


行业和赛道的潜力毋庸置疑,关键是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CT领域,技术难关不是一家之难,而是国内企业都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国产CT设备主要集中在64排以下等中低端市场,国产化率接


近70%;


在64排以上高端CT市场,受限于核心部件技术壁垒等因素,国产化率


不足15%。


两组数据的差距,正是所有CT生产企业奋力直追的目标。


与其他业务不同,CT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周期长,更换频率低。


这就会导致以CT为主营的企业,短期内财报并不会有“大跃进”式的增长。


相反的,会显得较为平缓。


想急于求诚的,恐怕要绕道了。

标签: 成都东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