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派系党争,好像最跟风花雪月不搭边儿的,就是明朝。
比如我们说起宋朝,都能拽两句宋词,还能顺便想起跌宕起伏的靖康之耻,与那些国家危难中展露的民族气节。
再如唐朝,则更为富足,也更是风流,且不说李白等大文豪为唐朝增添的风雅,仅是一座繁华锦绣长安城里的四方来客,就足以体现大唐海纳百川的胸襟。
然而在明朝之初,随着重新建设国家应允而生的机遇,诞生了许多富贾一方的大富豪,社会阶级的重新洗牌,新文化与旧传统的交织碰撞,引发了时代巨变。
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精神享受,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如随着经济发展呈现一片大好之时,兴起的奢靡之风。
明代人的奢靡,与前代不同,因为明代的奢靡主要体现于器物,如明末时期带有总结京城风俗性质的书籍——《帝京景物略》中所说:
东弼教坊,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图籍之曰古今,彝鼎之曰商周,匜镜之曰秦汉,书画之曰唐宋,珠宝、象、玉、珍错、绫锦之曰滇、粤、闽、楚、吴、越者集。
这段话大概是列举了数十件名贵的器物,讲的也是在明朝南京城的庙市当天,聚集了来自天南地北的商贩,带来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名贵珍宝。
如果大家仔细品味,会发现上述在庙市当日受到追捧的商品,大多属于文化类珍品,比如书画,珠宝等,这种文化类商品,在明朝有个十分洋气的名称:
时玩。
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就是“时下最流行的玩意”。
大量随着国家富起来而富起来的富人,非常热衷于购买“时玩”,因此许多与之相关的产业也随之兴起,如珠宝行当,字画商人,正所谓投其所好,正是由于明朝社会中增加了大量的时玩需求,民间学习制作手艺的工匠与销售此类商品的商人,也随之增多。
嘉靖年间的户部主事——张瀚,就曾在所著《松窗梦语》中提到自己游览京城的所见所闻,并感叹:
京师者,四方之所观赴,天子者,又京师之所视效也。九重贵壮丽,则下趋营建;尚方侈服御,则下趋组绘;法宫珍奇异,则下趋雕刻。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松窗梦语》卷之四
你看张瀚的见解,就很有洞见性。
他提出京城是天子之所在,必然吸引天下人的目光。
倘若皇宫建造的十分壮丽,那么民间必然就会效仿,营建豪华气派的建筑。
若皇室喜穿奢侈的衣着,民间自然也会追随这种潮流,穿戴昂贵华美的衣物。
若达官显贵喜爱奇珍异宝,那民间自然投其所好,雕刻大量名贵的工艺品。
正所谓,上层有这种奢靡的风气,底层的风气只会更甚。
影视剧照
仔细想想,这话不假,甚至说的很在点上,古代执掌国家的天子,日常的一言一行,都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整个王室来说,很可能看似随意的一个小举动,就在民间引发轩然大波,更不消说整体崇尚奢靡之风,民间自然同样效仿。
而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也提到过,唐朝时已有先例,由于唐朝极为开放的社会氛围与包容度,导致人们在腰包厚实以后,开始购买与皇室类似的华美衣物,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为经济实力冲破等级社会的阶级壁垒,由此动摇了唐朝皇室的统治根基。
对于古代统治者来说,等级,是构成社会的唯一体系,而用来区分等级的方式,通常是用器物或服饰,如统治阶级所用的器物或所穿服饰,一定要有严格的标准,且禁止民间使用,如皇帝所穿龙袍的黄色,膳食所用的碗筷器皿等。
可是一旦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这种界限就会随着利益的驱使而松动。
比如一些商人,通过种种渠道,进了一匹极品布料,这种布料原本都是只供大内,做官服所用,然而因为利益的驱使,商人私下倒卖,对外宣称是宫内官服所用的布料,便会引起富人们的争相购买。
久而久之,原本独属于缝纫官服的布料,就会在民间流行,那么买到这类布料的商人,心理层面就会发生变化,个体的变化显然微不足道,倘若是演变成一股风潮呢?
自然就会演变成一种轻视,一种对“官服布料不过如此,我也能穿”的轻视。
本质上来说,大明朝廷森严的等级制度,就会受到这类思想的冲击。
而思想决定行为,一旦人具备了某种思想, 就好像一方沃土中,埋下了一粒种子,随着时间推移或遇到合适的机遇,总会萌发,亦或是动摇参天大树的根基。
所以看似张瀚在调侃大明京师内的奢靡之气,或是在为社会的奢靡之风而担忧,实际上长远来看,还是在为整个国家的未来所忧虑。
直白来说,风俗关乎社会的发展与国运的兴衰。
国家之于社会,就是共生的关系,一个社会的风气如何,自然关乎着国家的未来。
然而即使明朝时有人忧虑过奢靡之风的弊处,可还是阻挡不了广大百姓对于豪奢的追随。
如成化六年,即公元1470年,户科给事中(官职)——邱弘(人名),曾对民间的奢侈之风痛心疾首,他在给皇帝的上书中如此说道:
“近来风俗尚奢,亡论贵贱,服饰概用织金宝石,宴饮皆簇盘缠糖,上下仿效,习以成风。”——《明宪宗实录·卷八十六》
大家注意,从我们上文所说的朱元璋宾天十余年后,到成化年间,不过间隔了八九年光景,社会整体对于奢侈之风的崇尚,已然到了无法言表的地步。
就连丧事,也分贵贱!我不知该如何形容这种病态的价值观了。。。
而衣物为了彰显身份地位和财力,均用金线或宝石点缀,还有宴饮也是花团锦簇,丰盛美食摆满酒桌,上下均以此效仿,已然成风。
我个人觉得,后半句还好,因为辩证来看,这倒也是一种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铺张浪费固然并不可取,但是餐桌或者宴会上的美食变得丰盛,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物质充沛,财力充足。
当然,为了比拼谁更有钱,或为了面子硬要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自然是不提倡的,比如现代的天价财力云云。
我想当年的邱弘所批判的,应该也是这种攀比奢侈的行为。
看来这种崇尚奢靡的风气,并非是现代独有,我仔细想了想,这应该就是人性的共同点,不分时代。
你说它好吧,它也好,说它坏吧,也坏。
因为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人的欲望,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说,人类文明之所以发展到今天,靠的是无数人内心遵从的欲望,我们或用“梦想,理想”等美好的词汇来代替,但本质上,这都是欲望的体现。
人类有了欲望,才会受到欲望的驱使,从而去行动,去尝试着完成一些目标。
最后整个社会整体的行动,带来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当然,我这里的所说的“欲望”,并非贬义,只是客观上的陈述,与传统观念中所说的“欲望”的区别,在于你如何看待。
同理,明朝时的奢靡之风,同样也是因为欲望的驱使,从侧面反映出的一点,正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试问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谁又不想穿的好看,戴的金贵呢?
你我皆俗人,大家肯定都想过。
但如果超出合理的范围,演变成仰仗财力去互相攀比,那么这种本来追求美好的行为,也会掺杂许多令人厌恶的内质。
所以我觉得,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追求高水平的生活,这没有错。
但切勿过度,如今为了娶个媳妇儿搞的倾家荡产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古往今来数百年,好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如果稍不注意,你就会发现:
其实啊,人还是那些人,某些方面,始终没有太大改变。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秘闻,带您发现更大的世界~!
——————
参考文献:
《帝京景物略》:东弼教坊,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图籍之曰古今,彝鼎之曰商周,匜镜之曰秦汉,书画之曰唐宋,珠宝、象、玉、珍错、绫锦之曰滇、粤、闽、楚、吴、越者集。
《松窗梦语·卷之四》:京师者,四方之所观赴,天子者,又京师之所视效也。九重贵壮丽,则下趋营建;尚方侈服御,则下趋组绘;法宫珍奇异,则下趋雕刻。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明宪宗实录·卷八十六》“近来风俗尚奢,亡论贵贱,服饰概用织金宝石,宴饮皆簇盘缠糖,上下仿效,习以成风。”
标签: 明朝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