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历史意义(唐朝科举制度的影响)

我知她心 821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是根据政治、军事、学术研究等方面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其意义是: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科举制度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根据政治、军事、学术研究等方面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朝廷分别设立科目,通过考试进行选拔,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实效性。

第二,允许士人(读书人)向所在州县官府报名应考,无名额限制,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性。

第三,通过逐级考试的方法,筛选人才。在人才选拔上,基本上体现了公开、公平的原则。

科举制度历史意义如下: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从总体上来说,史学界对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它为唐统治者招揽了人才,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唐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唐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这推动了儒学在唐代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统一儒学的形成以及儒学由汉学向宋学的转变。统一儒学的形成由官修《五经定本》、《五经正义》及几部私修经书共同完成。《五经定本》是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的,是一部考订《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五经文字的书,后颁行全国,成为官定的统一课本。

唐朝科举考试四个等级

科举考试在我国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的发展,在唐朝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四个等级,院试也称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进行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

乡试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而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殿试则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

标签: 唐朝科举制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