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怎么样好不好(云南农业大学怎么查老师联系方式)

嫁给臭流氓 427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云南农业大学好吗?口碑怎么样?值得一读吗?这些都是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在报考高考时比较关心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编制的校友评价、学校排名和学校简介,能够客观反映学校的真实情况。欢迎参考!

云南农业大学怎么样

口碑1:

学校的老师总是很认真,给我举个专业的例子。我的学校位于美丽的春城云南省昆明市。这是一所专注于农业科学的大学。我所在的大学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这可以让人们在一个好学的学校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我从心底热爱我的学校。

口碑2:

校园生活很美,环境也很好。海棠大道和英华大道是拍照和观光的好地方。教学质量好,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大学四年后,日常生活非常丰富。

口碑3:

云南农业大学在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好。特别是近两年来,农业发展良好,师资力量雄厚,建设成果丰富,开展了多种学术交流活动,巩固了学校的本地专业。

口碑4:

学校很好,学习氛围很好。在学校里,你可以享受其他学校没有的许多好处。学校里有很多活动。同时,你可以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比如创业创新大赛、青年歌曲大赛等等

口碑5:

学校规模大,配套设施比较齐全。植物保护、动物科学、烟草、土木工程和水利是该校的特朗普专业,基本上很容易找到工作。这里有六七个食堂、一条小吃街和一个美食城,食物仍然非常丰富。学校每年都有奖项,你只要付出适当的努力就能获得。男生更多,但这仍取决于学校,保持成绩在班级前10名,通过4级,然后成为一名党员,研究生保护的机会很大。我们可以努力把这两个学位提高到211个。

口碑6:

学校还不错。教师力量雄厚,教师和蔼可亲,教学认真,学生容易相处。无论是环境还是学习氛围,农学专业都比较好,深入广泛,有很多科研成果,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和蔼可亲,教学认真,学生容易相处。总之,云南农业大学相对较好

口碑7:

学校有更好的管理,食堂更便宜,老师们对课堂充满热情,讲了很多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并融入课堂。专业多,但学生容易学习和掌握,有实验课,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加课本以外的知识和内容。

口碑8:

云南农业大学整体氛围良好,学习氛围浓厚。学术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教师对课堂充满热情,内容丰富。

口碑9:

云南农业大学的校园很漂亮,教学质量也很好。老师可以仔细地教我们。当然,学校和小吃街在各大大学都很有名。我参加的俱乐部也找到了许多愿意帮助他人的积极的小伙伴。

口碑10:

这所学校位于昆明郊区。交通也可以。环境很好。学校里有许多树。老师们非常敬业,总是给我们一个认真工作和严谨学术的榜样。

以上只是部分网友的评价。我相信我们已经对云南农业大学的好坏做出了初步判断~

最后,我希望你能被你最喜欢的大学录取!

云南农业大学全国排名

根据校友会大学排行榜数据,云南农业大学在全国排名182位,在吴树莲大学排名378位,在软科学大学排名290位。

云南农业大学简介:

云南农业大学位于春城昆明,北临龙泉山,东临盘龙河。它毗邻著名景点昆明黑龙潭公园。它是云南省的一所省级重点大学。

80年来,学校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承前启后,学校将继续坚持“开诚布公、诚信修学”的精神,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校,坚持道德建设、育人育人、德育第一,积极探索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在国内同类高校建设一所具有国际声誉和鲜明特色的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始建于1938年,前身为国立云南大学农业学院,位于昆明市呈贡县。1958年独立成立昆明农林学院,迁至昆明北郊黑龙潭。1962年,滇南大学和滇西大学并入昆明农林学院,1969年迁至大理州宾川县,1970年迁至曲靖州寻甸县,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1980年迁回黑龙潭,昆明北郊。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大学,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7年成立博士后研究流动站。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被评为优秀。2009年、2013年和2014年,省委、省政府依托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分别成立了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食品安全管理学院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2013年,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学校始建于1938年,前身为国立云南大学农业学院,位于昆明市呈贡县。1958年独立成立昆明农林学院,迁至昆明北郊黑龙潭。1962年,滇南大学和滇西大学并入昆明农林学院,1969年迁至大理州宾川县,1970年迁至曲靖州寻甸县,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1980年迁回黑龙潭,昆明北郊。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大学,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7年成立博士后研究流动站。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被评为优秀。2009年、2013年和2014年,省委、省政府依托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分别成立了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食品安全管理学院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2013年,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云南农业大学成立80年来,一代又一代农民秉承“开学守德、培养诚信、学习诚信”的精神,热爱农业、耕耘国土、勤政创业。这所学校的规模一直在扩大。全日制学生25684人,成人教育学生7504人,留学生近200人。学校设有总部、五华校区、普洱校区和西双版纳校区,占地面积3803亩,建筑面积69.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623万元。学校图书馆是国家农业文献信息中心和国家农业中心的成员图书馆。2014年被批准为教育部科技查新站。拥有纸质图书171.6万册,纸质期刊831种,电子期刊3.1万种,电子图书227.8万册,可使用50个中外文数据库。学校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现有22所学院,涵盖种植业、水产养殖、水利水电、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和一些人文社会科学。

学校现有在职教师182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7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万人才工程候选人4人,国务院津贴21人,云南省优秀贡献人才16人,省政府津贴19人,国家名师1人,省级名师20人,8名省级高层次人才专项支持计划高校名师、62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和省级创新人才、1名国家级优秀教师、7人入选云南省“云岭学者”人才培养项目。拥有国家科技创新团队1支、省级科技创新团队8支、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支、高校科技创新团队6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教育部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1人。

学校拥有7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中外合作专业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研究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共有七个专业学位类别:农业硕士、兽医学硕士、工程硕士、翻译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和社会工作硕士。员工有权申请授予硕士学位,并有权招收外国留学生。目前,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西南地区中药种质创新利用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省部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农业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7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和农村部观测试验站、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智库、研究基地等6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省级大学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学校还拥有昆明市重点实验室等5个科研平台和35个校级科研平台。

学校始终立足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才兼备、因材施教、培养边疆民族人才。在办学初期,以农业教育家唐惠孙、农学家张海秋、育种家朱宝初、植物病理学家段永佳、烟草科学家徐天流、生物统计学家闵维廉、园艺学家蔡克华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圣人开创了边疆农业大学办学的基础业务。我们祖先的风格启发了一代又一代学生践行“贤明、理性、崇尚农业”的校训。8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15多万名“科学情怀、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专业人才。其中,归国华侨水稻育种家、国家先进工作者邓有成,在彝族地区献身50年,培育出“楚粳”系列水稻品种,占云南省中海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烟草育种专家、“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李永平于2007年培育出“云烟85”和“云烟87”,占全国烟草种植面积的56.7%;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边疆苗岭庄乡的崔秀明,成为打造“三七之乡”支柱产业的科技领军人物;畜牧专家马崇文扎根基层一线,成为“推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发展的功臣”;在卫生、生物技术和农业领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云南省80%以上的高级农业技术人员、80%以上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所)所长、80%以上的县乡农业主管领导都是我校毕业生,30%以上的少数民族毕业生熟悉少数民族文化,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扎根边疆民族地区,艰苦奋斗,努力增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为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学校按照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注重内涵发展的要求,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农业科学优势,农业、工程、经济、管理、科学、文学、法律、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框架;不断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形成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共批准144个国家级和451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立了课程开发体系、自主学习中心、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基地和教学管理五大教学平台;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32项;拥有国家名师、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05年至2018年,连续14年被评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优秀。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大学”和“2016年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大学”。2017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大学”,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先后承担了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欧盟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产业专项科研项目、国务院农业改革办公室、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3480多个各级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联合国粮农组织455项国际、国家、省部级科研一等奖,其中包括CGIAR杰出科学奖,贺良和李科技进步奖、云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别奖。点萨猪交配系、龙陵黄山羊、武定乌骨鸡、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甘蔗、大豆、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牧草等165个动植物新品种(系)获批注册。发表论文27107篇篇其中SCI、EI、cpci-s等论文4197篇篇.授权专利1177项,其中发明专利281项。同时,学校立足云南生物资源优势,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目标和“三农”发展需要,致力于重大科学问题的理论创新、关键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产学研结合,创新农科教一体化社会服务体系机制,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其中,朱有勇院士的团队创造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病虫害防治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并在中国3.02亿亩大面积推广应用,突破了农作物品种单一种植的重大问题,成为世界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成功典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李正友教授等率先培育了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率先实现了我国杂交粳稻的“三系”配套,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公斤的世界纪录,带领团队培育了40多个品种,共推广3000多万亩;普洱茶团队以茶叶等特色生物资源为重点,建立了茶叶基因组数据库,系统阐述了茶树的起源、进化和茶树基因的迁移规律,阐述了降血脂、降血糖、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机理,开发普洱茶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辣木、铁皮石斛、猕猴桃等新资源,实现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发展;魏洪江教授的团队构建了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技术,与美国合作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灭活克隆猪,作为《科学》杂志的封面文章发表,并获得了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杜兴肌营养不良症和侏儒症等多种小猪疾病模型。

学校始终立足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才兼备、因材施教、培养边疆民族人才。在办学初期,以农业教育家唐惠孙、农学家张海秋、育种家朱宝初、植物病理学家段永佳、烟草科学家徐天流、生物统计学家闵维廉、园艺学家蔡克华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圣人开创了边疆农业大学办学的基础业务。我们祖先的风格启发了一代又一代学生践行“贤明、理性、崇尚农业”的校训。80年来,为社会培养了15多万名“科学情怀、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专业人才。其中,归国华侨水稻育种家、国家先进工作者邓有成,在彝族地区献身50年,培育出“楚粳”系列水稻品种,占云南省中海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烟草育种专家、“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李永平于2007年培育出“云烟85”和“云烟87”,占全国烟草种植面积的56.7%;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边疆苗岭庄乡的崔秀明,成为打造“三七之乡”支柱产业的科技领军人物;畜牧专家马崇文扎根基层一线,成为“推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发展的功臣”;在卫生、生物技术和农业领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云南省80%以上的高级农业技术人员、80%以上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所)所长、80%以上的县乡农业主管领导都是我校毕业生,30%以上的少数民族毕业生熟悉少数民族文化,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扎根边疆民族地区,艰苦奋斗,努力增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为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学校按照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注重内涵发展的要求,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农业科学优势,农业、工程、经济、管理、科学、文学、法律、教育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框架;不断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形成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共批准144个国家级和451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立了课程开发体系、自主学习中心、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基地和教学管理五大教学平台;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32项;拥有国家名师、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05年至2018年,连续14年被评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优秀。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大学”和“2016年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大学”。2017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大学”,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先后承担了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欧盟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产业专项科研项目、国务院农业改革办公室、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3480多个各级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联合国粮农组织455项国际、国家、省部级科研一等奖,其中包括CGIAR杰出科学奖,贺良和李科技进步奖、云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别奖。点萨猪交配系、龙陵黄山羊、武定乌骨鸡、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甘蔗、大豆、蔬菜、花卉、药用植物、牧草等165个动植物新品种(系)获批注册。发表论文27107篇篇其中SCI、EI、cpci-s等论文4197篇篇.授权专利1177项,其中发明专利281项。同时,学校立足云南生物资源优势,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目标和“三农”发展需要,致力于重大科学问题的理论创新、关键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产学研结合,创新农科教一体化社会服务体系机制,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其中,朱有勇院士的团队创造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病虫害防治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并在中国3.02亿亩大面积推广应用,突破了农作物品种单一种植的重大问题,成为世界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成功典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李正友教授等率先培育了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率先实现了我国杂交粳稻的“三系”配套,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公斤的世界纪录,带领团队培育了40多个品种,共推广3000多万亩;普洱茶团队以茶叶等特色生物资源为重点,建立了茶叶基因组数据库,系统阐述了茶树的起源、进化和茶树基因的迁移规律,阐述了降血脂、降血糖、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机理,开发普洱茶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辣木、铁皮石斛、猕猴桃等新资源,实现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发展;魏洪江教授的团队构建了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技术,与美国合作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灭活克隆猪,作为《科学》杂志的封面文章发表,并获得了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杜兴肌营养不良症和侏儒症等多种小猪疾病模型。

学校坚持走中国特色科教兴农之路,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大力推进校企合作,逐步形成以服务“三农”、多项社会服务并重的“一对一、多点”科技服务格局,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学校与昆明、普洱、文山、德宏、迪庆、大理等10多个地(市)的670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全方位、深层次、广泛的合作关系;多年来,我们开展了校县“3+3”联合行动,大力支持当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深入“八县一乡”扶贫。以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为核心,配对帮扶姚安县前场镇木薯村和南华县沙桥镇新华村。已经扶贫16年的姚安县在2018年成功脱贫。对澜沧县的增援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央电视台等9家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集中报道;充分发挥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食品安全管理学院、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的优势和作用,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省级优质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和云南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积极探索建立以大学为本、农业科教结合、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技术和社会服务的国际化。学校连续七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年度社会扶贫先进集体”。2018年,我校校报发出的“科技资源密植助力产业扶贫”入选教育部“定向扶贫和省级高校定向扶贫20个典型项目”。

与英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斯洛文尼亚等23个国家的75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1987年以来,与英国大学开展科研合作,共同培养博士生;2014年被批准为“土木与环境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997年获准招收外国留学生,2014年成为中国政府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奖学金机构;自2001年以来,它与荷兰劳伦斯大学开展了“2+2”本科联合培养项目;2012年,外交部、教育部批准“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我校挂牌,承担各部委或国际组织委托的援外农业科技国际培训;2015年,获准与新西兰林肯大学合作开展“农林经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越南、泰国和缅甸的大学进行长期的“2+1+1”联合培训,为主修越南、泰国和汉语作为外语的本科生提供培训;与云天华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国际教育”等项目,推动社会服务国际化。他主持了全球环境基金、欧盟、亚洲开发银行和IRRI资助的20多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

学校牢固树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构建“三全教育”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十大“三农”人物、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云南人才、云南十大优秀青年、省部级劳动模范等100余人。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一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一人。杨积斌,一位全国道德模范和英雄大学生,接受了培训;刘燕华,中国大学生自强百星;胡颖,中国百名优秀大学生;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马拉松冠军韩桂明;刘亚平,首届全国城市电视业余主持人大赛最佳主持人;全国新丝路杯模特大赛云南冠军徐静;全国农村青年致富领导浦玉涛;云南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大学生村官张雪峰等优秀大学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7年受到共青团中央表彰,高校男子篮球队连续多年获得云南省高校篮球比赛冠军。学校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云南省德育先进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文明单位、昆明市文明单位。

标签: 云南农业大学怎么样 云南农业大学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