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20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拍摄工作天天都在进行。 朱振锋 摄
中新网运城7月14日电 题:山西运城学院:“微光”团队驻村“绘梦”的20天
中新网记者 陆祁国
又是一次挑灯夜战,贾耀程忙着审核学生们粗剪的纪录片《我爱这土地》。“再修改几次,就可以精剪了。”
贾耀程系山西运城学院美术与工艺设计系教师。今年暑期,他带领该学院“微光绘梦”团队9名学生走进永济市韩阳镇,用镜头定格栖岩村的乡村振兴历程。
每天晚上,“微光绘梦”团队成员都要加班整理拍摄素材。 朱振锋 摄
20天的时间里,这些来自城里的教师、学生,克服了天气炎热及住宿、饮食、交通等方面的诸多不便,把“绘梦”故事留在了栖岩村。
运城学院“微光绘梦”团队成立于2018年。每逢暑期,他们都会根据校团委组织,奔赴农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今年,他们的实践“作业”是拍摄纪录片《我爱这土地》,记录永济市韩阳镇栖岩村的乡村振兴故事。
组建9人团队时,贾耀程特意挑选了2名“有经验”的学生。其中,队长由第3次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赵佩皎担任,书记由第2次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王怡倩担任。“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不同,选择有经验的学生辅助带队,有助于大家更快适应农村生活。”
出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贾耀程做得很细。他提醒学生带上蚊香、花露水,穿长裤、运动鞋,每人再带一件外套。
“刚开始不懂贾老师的用意,去了村里才知道,驱蚊离不了蚊香和花露水,穿长裤既可以防止蚊虫叮咬,还能防止田间地头拍摄期间被异物划伤,穿运动鞋有助于长距离徒步。”学生朱振锋说。
6月21日,“微光绘梦”团队正式进驻永济市栖岩村。临时驻地天气很热,没有空调;外出拍摄,大多需要徒步;生活费每人每天13元,需精打细算……
虽然学生们事先对20天的农村生活可能遇到的困难已有预判,但现实情况还是让大家有点不适应。
“困难是暂时的,我们逐项解决。”贾耀程首先给自己找了个“兼职”:做饭。每晚休息前,他要擦好萝卜丝放进冰箱,次日五点半起床熬粥,再切一些黄瓜丝、葱头丝拌好凉菜;午饭和晚饭,烩菜就馒头、臊子面、炒面调剂着吃。
其间,买菜、订车等花费都由学生完成,王怡倩负责将财务支出情况每3天作1次公示。
集体外出,赶拍素材。 孙宇超 摄
永济市的夏季炎热是出了名的。如果不下雨,坐在那里就会满头冒汗。学生们用布帘子作为冲澡间的临时围挡,每晚休息之前,大家轮流冲个凉水澡,然后趁着凉快劲儿赶快睡觉。
“学生们的智慧是无穷的。”贾耀程说,他建议大家把芹菜叶子搓一搓,涂在身上驱赶蚊蝇。学生们对他这个建议作了创新:把芹菜切丁放到盘子边上,苍蝇也就不再往盘子上爬了。
队长赵佩皎也为团队成员分担了很多。有些队员误了早饭,她给大家递上方便食品;外出前,她会提醒大家检查相机电池是否缺电、带上水壶;大家回到驻地,她又帮着大家整理拍摄素材、修改文稿。
有一次,几名学生外出拍摄期间突遇降雨,浑身湿透。回来后,赵佩皎安顿好大家就餐,随后打着雨伞徒步往返2公里,跑到邻村买来红糖、生姜熬成姜糖水为队员驱寒。
“这个孩子有个优点,只要是她经历过的,就能记住。”贾耀程说,以前在平陆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赵佩皎看他熬过姜糖水,学来的经验这次就派上了用场。
“大家互相关心,互相鼓励,互相帮助,适应农村生活还是很快的。”首次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侯佳平说,真正经历过农村生活,更能体会到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的必要性。
拍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为拍摄栖岩村一名养蜂人,学生们自行联系村民,提前了解需要拍摄的场景。凌晨4点多,大家就跟着养蜂人出发,一拍就是七八个小时。
学生鄯灝钰在田间拍摄期间,被蝎子蜇了一口,疼痛难忍,自行前往卫生院处理一下又投入拍摄。贾耀程责怪他“为什么不打个电话”,他打趣道:“老师你切菜的时候,手上割了条口子都不吭气,我这点小事还能叫事?”
每天,学生们都要拍摄几十个GB的视频素材;每晚,大家都要加班标注采访人名字和拍摄地点,整理同期声。主要负责剪辑工作的孙宇超,经常加班到深夜。
每天拍摄别人,这次给自己拍一张合影。 孙宇超 摄
“纪录片以采访为主,观察栖岩村发展成果,通过不同视角,从文化维度、教育维度、经济维度呈现该村多年来的变迁过程。”贾耀程介绍,该纪录片已完成粗剪。
“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同时,也鼓励年轻人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贾耀程说,20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微光绘梦”团队收到了预期目标。(完)
标签: 运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