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在哪里?一位滨州人在上海参加会议时,有人问起。这位滨州人这样回答:滨州不大,也不出名,但滨州家里有条河穿城而过,一条大河波浪宽,这条河叫黄河。滨州家门口有个水湾,湾边只能停泊万吨级的货轮,这个湾叫渤海湾。滨州的名人也不多,有个武圣人叫孙武,写了部著作叫《孙子兵法》;有个文圣人叫伏生,传了部著作叫《尚书》;有个孝子叫董永,他的故事叫《天仙配》。
滨州在哪里?一位滨州人在北京作报告时,有人问起。这位滨州人这样回答:滨州不美,也没有什么好景致,但是,从北京往南走,若发现了一片绿洲,那就是滨州。从北京往南走,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若看到了一座突兀的山峰,这就是京南第一山,俗称“大山”,学名“碣石山”,这就是滨州。滨州离北京350公里。
越是对滨州爱得深,就越讲得透。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滨州有9600平方公里,占千分之一;九曲黄河5460公里长,滨州河段才94公里;中国海岸线1.8万公里,滨州才240公里;滨州是地级市,辖4县1市2区和3个开发区,但国土面积是对口支援的青海省祁连县的三分之二。滨州是山东省16市之一,人口390多万,经济总量2640亿元,这就是滨州。
(滨州市政大楼,来源网络)
越是对滨州爱得深,就越说不清楚。
恰恰是因为大河之州,南北170公里,东西120公里的滨州,地下处处是黄河故道。大禹治水,滨州是九河末梢,徒骇河、马颊河、钩盘河、鬲津河,依旧在如今的滨州大地上流淌,新中国第一项引黄灌溉工程,也是“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的打渔张引黄工程就在滨州。
如今的黄河是地上悬河,2005年的滨州市委大楼向南1500米就是黄河大堤,高度超过地面10米,与四层的市委大楼持平,仅仅150年前,同一个地方却是地下河,帆樯林立,深度也超过10米。就在这同一地方,如今是蒲湖,碧波荡漾,40年前,却是一座千年古城,叫蒲台县城。1976年9月,黄河秋汛,河水倒灌,古城就静静地躺在了河底。什么叫沧海桑田?在如今的滨州黄河河道内,枯水季节,人们还能够看到千年古城齐东县城的残墙。黄河淤积、河道变迁,滨州一带的文化层深埋地下,所以,关于历史上的地名、河道、区划、边界,在这里是说不清楚的。
(伏生授经图,来源网络)
不仅黄河说不清楚,渤海也不甘落后。宋元时期,南宋的援兵从海上援助北方,常常从滨州登陆。明朝时,文人们喜欢弄个八景,滨州的八景之一就是“渤海望潮”,站在滨州城墙上欣赏渤海的浪花,唱和酬答,是士子们的雅乐。明朝万历《滨州志》描写“渤海望潮”诗曰:“海上孤城入望赊,潮痕汹涌渺无涯。扶桑日出涵山影,飓母风高卷浪花。蜃气楼台为异域,东风岛屿隔中华。可堪登眺归来晚,笑指仙郎一泛槎。”又曰:“旭日初升宿雨收,扶桑缥缈隔瀛洲。海边有客闲登眺,多见波涛拥蜃楼。”那时的渤海湾,离滨州城才10余公里,如今,无论怎么算都超过100公里。当然,今天的滨州城在旧滨州城南10公里。如今的市委大楼在10年前的市委大楼西5公里。所以,历史上的滨州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没有时间、空间的坐标,是说不清楚的。
拨云见日,黄河主流明白,渤海主体也明白,以滨州为主体的建制沿革、行政区划,主流也明白。
远古时期,“禹迹茫茫问九河,渔滨碣石未销磨。”这是清朝末年,太傅、谥号文端的杜堮(1764-1858)从北京回家乡滨州城,路过碣石时作的《九河》诗开头两句。明朝万历《滨州志》记载:旧黄河“在州治西二十五里,乃九河之故道。”“绕州东北,入于海。”考古证明,旧滨州城是黄河的河心岛,新滨州城则是古河道交叉的台地。
(黄河穿行在滨州大地,来源网络)
夏商之时,滨州一带乃东夷之地,其中最著名的方国是薄姑,国都就在今天的滨州市区南部。
周朝建立,姜太公被封于齐,是一个方圆仅百里的海边小国,位置仍在今天的滨州市区南部。在这里,太公“因其俗,简其礼”,变海边土地盐碱的劣势为渔盐之利的优势。周武王死后,成王继位,但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由此,爆发了史称“三监之乱”的叛乱,东方的薄姑、徐、熊等五侯以及南部的九伯也响应,一时,周王室岌岌可危。为了平定叛乱,周成王特许齐国征伐之权。《史记》记载说:“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平叛战争胜利后,周成王把原来的薄姑全部领地都封给太公,这年是公元前的1040年或者1039年,齐国的国土纵深一下子超过五百里,最北边到无棣,也就是今天的滨州市北部的无棣县,由此,整个滨州属于齐国。
秦朝时,滨州一带先属齐郡,再属于济北郡、临淄郡;汉朝时,分属于千乘、济南、渤海、平原四郡。其中,滨州主体属于渤海郡,南部博兴县一带属于千乘郡,邹平一带属于济南郡。汉朝知名的渤海太守龚遂治理渤海留下了千古美名,也给后来延续渤海郡的滨州挣得了“渤海雄邦”的美名。
魏晋南北朝的拉锯战争中,滨州一带属于南北交界地带,双方隔着黄河,大约是今天的徒骇河争夺,不仅郡县变动频繁,而且经常侨置州郡。2017年7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滨州通史》第249页记载:“从西晋末年到北周的260余年时间里,滨州的控制权几易其主:从西晋到前秦,再到后赵、前燕、后燕、南燕、东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国家级政权尚且如此更换频繁,郡县一级就更复杂了。所以,《滨州通史》第378页记载:从东汉到隋,滨州一带“郡县迁转无常,地名叠加并存,政区沿革变动频繁。”大体上说,今天滨州的西南部邹平县一带属于济南郡,南部博兴县一带属于乐安郡,主体属于乐陵郡。
(碣石山,来源网络)
隋朝开皇元年(581年),撤乐陵郡,将渤海郡移治今天的滨州市阳信县境内,这是滨州境内可考的正式的郡治。开皇三年(583年),隋朝又实行州县制,撤渤海郡设棣州,这是境内有棣州的开始,治所不变。大业二年(606年)撤棣州,大业三年(607年)又设渤海郡。至隋末,今天的滨州市黄河以北均属于渤海郡,黄河南的博兴一带属于北海郡,邹平一带属于齐郡。
唐朝建立,又改郡为州,其区划设置虽然沿袭隋朝,但迁并撤废仍然无常,滨州一带分属棣州、齐州、青州、淄州、沧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州县制为郡县制,棣州也改称乐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恢复旧名,又成棣州。至唐末,滨州一带的黄河以北主体属棣州,黄河以南的博兴一带属于青州、邹平一带属于淄州。
隋唐时期,滨州主体属于棣州,民间关于棣州的传说故事丰富多彩,最有名的叫《陷棣州》:陷棣州,今名先棣州,位于今滨州市区西部的惠民县境内,是唐朝棣州的治所,因城被大水所陷,遂称陷棣州。相传,某日,棣州城里来了个卖油翁,他只有一个油葫芦,每油葫芦盛四两,而老者却吆喝:“一葫芦四两,四葫芦半斤!”(十六两一斤)刹时间招来了城里好多买油的,人们抢着买那四葫芦半斤的便宜油。却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只买一葫芦四两的。卖油翁问:“为何不买四葫芦半斤的?”俩老人答:“不占这便宜。”油翁这才悄悄告知:“你们这里的人们,良心都变坏了,玉皇大帝决定让这里天塌地陷,派我来私访一下,果然是这样。等我回去,这儿马上就会陷下去。记住,待城门那两个石狮红了眼,此城将面临灭顶之灾,要赶紧离开。”说完,卖油翁飘然而去。于是,这夫妇俩就轮流去看石狮。这天,又来了一个卖胭脂的白胡子老头,将石狮眼睛染红后,又飘然而去。夫妇俩见状马上向城外逃命,刚跑出城不远,只见棣州城天塌地陷,汪洋一片。
唐朝的武则天时期,垂拱四年(688年)割蒲台县、厌次县各一部分设置渤海县,辖区中心就是今天的滨州市滨城区,大体范围包括今天的滨城区、沾化区、利津县,随即,天宝年间,渤海县治所迁移到黄河故道的高台上,这就是滨州城的前身,这是滨州建制沿革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五代时期,沿袭唐朝。但对滨州来说,却是正式历史的开端,具有里程碑意义。《旧五代史》卷一百五十记载:周显德三年(956年)六月,“以赡国军升为州。其地望为上,直属京,割棣州渤海、蒲台两县隶之。”这个新设置的州就是滨州。《新五代史》卷六十记载:“滨州,周显德三年置,以其滨海为名。初,五代之际,置榷盐务于海傍,后为赡国军,周因置州,割棣州之渤海、蒲台为属县而治渤海。”今天的滨州主体本来是棣州,因为濒临渤海,军事地位重要,新设置了滨州,治所在渤海县,而且直属于中央,从此,滨州才名副其实成为滨州。
宋元时期,滨州一带长期处于边防前线,宋辽、宋金、宋元对峙,其中夹杂着伪政权。早期属于宋朝时,南部博兴县一带属于青州,邹平一带属于淄州,黄河以北的西部属于棣州,东部属于滨州,西北一角属于沧州。今天的滨州主体属于棣州、滨州。
金朝、元朝基本沿袭宋朝,今天的滨州主体西部属于棣州、东部属于滨州。这一时期,发生了两件城市建设的大事,对于今天城市防汛、排水有借鉴意义。一是宋朝棣州城也就是今天的惠民县城的建设。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工部尚书牛保督修棣州城,历时9年完成。二是元朝滨州城的建设。至元二年(1265年),平章于保保修筑。两城的基本建设原理相同,都是取高台,中心十字街是全城最高处,俯瞰四方,人工制造道路坡降,所有建筑均在高台上,就地取土,形成若干池塘,俗称“海子”,海海想通,雨水顺地势先注入海子,再入护城河排入河道。至今,历经千年,两城依旧不用人工排水,不遭水淹。
(天仙配剧照,来源网络)
关于滨州城的建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元朝初年,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在滨州的秦皇台上吹箫,引得一对凤凰前来聆听,地面上遮下凤凰的图形。于是,于保保修筑滨州城时,就依影画形,滨州城便被人们称为凤凰城,城本身是凤凰的身子,东关是凤凰头,最短;南关、北关是翅膀,西关是尾巴,最长。
明朝建立,滨州仍为滨州,只是元朝属于济南路,而明朝属于济南府。撤销州治所在地的渤海县入州,辖蒲台、沾化、利津县,境域相当于今天的滨州市东部。西部的棣州也属于济南府,撤销厌次县入州,再将棣州改为乐安州,又改为武定州,辖阳信、海丰、商河、乐陵县。今天滨州的南部博兴县属于青州府,邹平县属于济南府。
关于武定州的来历,有一段凄惨的历史背景。话说宣德皇帝元年(1426年),他的叔父、被封在乐安也就是今天惠民县的汉王朱高煦图谋起兵造反,欲效仿他的父亲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儿手里夺取帝位。宣德皇帝御驾亲征,迫使汉王出城投降,后来被烤死在铜缸内。为了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宣德皇帝亲自把武力平定汉王朱高煦的事件写成《东征记》,当年就把乐安州改为武定州。
清朝沿袭明朝,重大变化发生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武定州为武定府,置附郭惠民县,辖滨州以及惠民县等1州9县,如今的滨州市主体属于武定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相应迁移到了惠民县。南部博兴属于青州府,邹平县属于济南府。
进入民国,废府设道,1913年,山东全省仅设4道,济南道辖27个县,滨州全部属于济南道。1925年,设武定道治惠民,辖10县,境内主体属于武定道。1928年,实行省县制,各县直接属于省。1936年,民国政府设置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划专区,第五区专员公署驻惠民,辖9县,境内主体属于第五区。
抗日战争时期,区划混乱,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权越战越强,1944年成立渤海区,滨州全部属于渤海区,到新中国成立,渤海区党政军机关驻惠民县。
1950年5月,山东省进行区划调整,撤销渤海区,建立惠民专区,党政军机关驻惠民县,辖12县,滨州主体属于惠民专区,邹平一带属于淄博专区。1952年,惠民专区机关迁驻北镇,即今天的滨州市区。此后,经过频繁的撤并更名、划进划出。1982年,在惠民地区驻地成立县级滨州市,因为这里属于古滨州,故名。1992年,惠民地区更名滨州地区,2000年,撤销滨州地区,改设滨州市。从此,滨州在新的起点上开始了新历程。
(注:此文刊发于2017年第7期《江河》,原题:《渤海之滨,黄河之洲;河海滨州,水润滨州》,有修改)
标签: 滨州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