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大学 贵州大学排名

牵绊° 187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贵阳大学 贵州大学排名

#贵州大学#

11月14日,《贵州日报》08版“特别报道”整版刊发报道我校文章《为现代化建设培育科技与人才力量——奋进新征程贵大答卷》。

  “贵州大学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科技、人才等优势,举全校之力、集全校之智,扎实推进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以实干担当切实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李建军说,坚定不移地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深入践行“贵州大学姓贵州”的职责使命,继续“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

  “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建设‘四区一高地’,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需要大量的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说,人才培养有赖于全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做强贵州大学,持续支持贵州大学加快世界“双一流”学科建设,新国发2号文件也提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为做强贵州大学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可以说,贵州大学无论是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地方上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办学层次和影响力逐年提升,广大教职员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增强,贵州大学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宋宝安说。

  百廿笃行,迈上新征程。贵州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按照“师资要优、学科要强、水平要高、贡献要大”的要求,系统推进立德树人工程、制度保障工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学科振兴工程、大地论文工程、美丽校园工程等“六大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第十批国家大学科技园、贵州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贵州大学科技园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推动农药绿色发展和植保技术进步

  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教师团队入选。该教师团队由宋宝安院士于1990年创建,他带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在贵州实现了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和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等多个贵州科教指标零的突破,为国家农药行业科技进步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5年,在贵州大学党委的支持下,年仅32岁的宋宝安领命组建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仅有9平方米的实验室,1张办公桌和一些简单的仪器……就是在这样近乎简陋的环境中,宋宝安与团队成员踏上了追逐梦想的漫漫征途。

  在近40年的科研工作中,宋宝安作为全国农药学科学术带头人和贵州大学农药学科创建者,带领着科研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潜心钻研,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与产品的空白,创造了多个“贵州第一”: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创新团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

  在宋宝安院士的带领下,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教师团队已发展成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20余人次的一流团队。

  团队成员杨松、池永贵、吴剑、金智超教授等入选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贵州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优秀博士生导师”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0余项,铸造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扎根贵州高原的师资队伍。同时,基于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教师团队的成就,学校也拥有了教育部和科技部创新团队及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团队所有教授都为本科生授课,其中5名党员教授还受聘为“本科生兼职辅导员”,开设“科研素质能力培养”“前沿讲座”等特色课程,寓学寓教于研,培养本科生学习兴趣、家国情怀和实践创新能力。

  同时,团队还推进教学改革,搭建了基于国家级重点学科、教学团队和实验教学中心“三融合”教学平台,构建了“本硕博贯通、农生化一体、多学科交叉、产教研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高端人才指导、重大项目牵引、基础应用并重、工程农田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并将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和国家、社会需求融入教学,实现教学和科研互相融合促进,获得了第八届贵州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及2021年贵州省研究生教育成果特等奖。

  近年来,团队出版专著及教材10余部并用于教学实践,其中团队主编的《农药合成》入选农业农村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并入选全国课程思政示范课;带领和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学生创业创新水平,荣获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2项、银奖2项及省赛金奖3项,全国“挑战杯”一等奖1项。

  团队潜心科研,多年来获得累累科研硕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经费逾2亿元),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60余件,转让经费4000余万元。

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贵州大学教授郝格非(中)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在科研中,宋宝安和团队坚持原始创新、自主创新、注重解决生产实践中技术问题和产业化应用实际效果,构建起以草抑草、以虫治虫和免疫诱控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为贵州干净茶、生态茶提供了技术支撑保障。

  团队培养的学生也成长为农业生产一线的技术精英及骨干——“茶医生”张建创制的绿色农药“香草硫缩病醚”累计推广10万亩,帮助农户增收上千万元;连磊公司研发出的环吡氟草酮、三唑磺草酮等除草剂,解决了恶性杂草防治难题,荣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俞露在室内水稻种植实验中,发现转FTO基因材料能显著增强水稻根系和分蘖功能、能达到50%增产效果,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

  创制出中国人自己的绿色农药,推动中国农药绿色发展和植保技术进步。宋宝安坚持用心做好每一项小事,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世事万物都是于‘细微之处见风范,毫厘之优定乾坤’。细数数学大师陈省身、袁隆平院士等取得的成就,其实他们只不过是把一件平凡的工作做到细致、精致、极致,做到‘惟精惟一’。”宋宝安说。

“博士村长”: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技术服务

  入秋以后,贵州省福泉市福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果基地技术员王志祥,时刻关注着玛瑙红樱桃、梨树的生长和落叶情况。今年果园的冬季管理,王志祥决定继续邀请贵州大学农业生物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文晓鹏教授入园进行示范指导。

  是时候了。11月7日,立冬时节,文晓鹏教授带领“博士村长”水果产业团队的4名同学,来到福泉市马场坪街道黄丝村为基地提供技术服务。

  “叶子冬季脱落实际上是树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养分回流到树干上,树木也进入休眠状态,此时开展冬季修剪能有效改善光照,调控产量和品质,提高果园效益。”文晓鹏说。

  在现场,文晓鹏教授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教授学生们如何围绕树体的“自然开心形”,对玛瑙红樱桃进行冬季修剪。

  “樱桃树特喜光,你们看这枝条是直直往上长的,不仅消耗养分,而且长高之后它会像一把撑开的伞,遮挡其它树枝的阳光,这就需要把它剪掉。”“这几个树枝交叉重叠在一起,需要把最上面的都剪掉,只留最下面的。”“同学们,你们看这个枝条向外长得太远了,需要及时回缩,得剪掉”……

  随着文晓鹏教授修枝剪的“咔咔”作响,徒长、瘦弱、过密、有病害的枝丫应声落地。此前凌乱的枝条变得顺畅起来,整株樱桃树也显得更加精神。尽管已入冬,一番忙碌之后,文晓鹏教授额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

  认真看完文晓鹏教授的示范后,周奎、闵义、冷宇鑫、付阳云4位同学也纷纷拿起工具进行实践。对于其中一些较为粗壮的枝条,大家则拿着手锯修剪,并用甲基硫菌灵涂抹切口。“药能起保护和消毒作用,减少水分蒸发。”周奎说。

  在现场,王志祥笑口常开。不过,对此前樱桃树存在的问题,彼时的他却笑不起来。“之前这些樱桃树效益很差,我们都已经准备砍掉了。”王志祥说。

  2010年底,面对樱桃树多年来效益下降的现状,公司打算更换水果品种。“你们不要砍,我来给你们提供一些技术指导。”2011年,春节刚过完,文晓鹏便带着工具来到果园,教王志祥等人如何对果树进行科学管理。

  针对生长期的裂果问题,文晓鹏建议基地施行避雨栽培技术。在半信半疑之下,公司同意搭建4个棚进行实验。“确实很有效果,棚里面的樱桃基本上不会裂开,而且很快都卖完了,效益极为显著。后来,公司积极根据地势情况尽可能地给大部分樱桃树搭建了避雨棚,非常感谢文老师的帮助。”王志祥说。

“博士村长”文晓鹏(右一)在水果基地 指导学生修剪枝条

2011年以来,文晓鹏持续为果园的樱桃、梨、猕猴桃、李等果树种植提供技术服务。此外,如何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文晓鹏也教授给了公司的技术人员。今年4月20日,王志祥兴奋地邀请文晓鹏团队前去基地查看,通过测产,今年的果子比往年更大、更甜、口感更好、产量更高,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十余年间,贵州省福泉市福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果园成了文晓鹏团队的实践基地。“别小看这个果园,作为博士生导师,借助公司的基地,我培养出了2个博士,其中一位申请到国家级的项目,正在此基地开展研究。”文晓鹏说。

  实际上,针对樱桃裂果率高、品质差等问题,从2012年开始,文晓鹏带领精品水果樱桃产业团队通过多年理论研究,以及连续5年实验基地摸索,研发出了一套适合贵州的种植技术,解决了樱桃花、果异常脱落,以及裂果率高的关键技术问题。

  “从事科研需要‘顶天立地’,在实验室获得的成果属于‘顶天’。但我们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科技成果最终需要服务产业,实现‘立地’目标。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博士村长’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而且,理论指导实践时会发现新问题,这又为下一步的科研指明了方向,二者相互促进。”文晓鹏说。

  11月7日当天,看着文晓鹏完成示范指导即将离开基地,王志祥有点坐不住了。“文老师,您能帮我们引进晚熟一点的樱桃品种不?现在种植的樱桃一般在4月20日上市,会错过‘五一’假期的销售旺季。”

  “没有问题,这件事我记在心上,回去之后我将认真研究。”听到文晓鹏教授的回答后,王志祥会心地笑了,期待着下次送科技下乡的到来。

“大数据国重室”:攻关核心技术助力“东数西算”

  贵阳深秋的清晨,有些许凉意。在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大数据国重室”)的916办公室里,气氛热烈:师生们齐聚一堂,针对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事宜,正在交流探讨。

  “建设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将弥补目前贵阳贵安各创新平台存在的短板,发挥服务大数据产业的核心创新平台引领作用,解决行业存在的难点和痛点问题。”“大数据国重室”主任李少波说。

  “元宇宙、区块链、数据交易是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基本上涵盖了实验室所有同学的研究内容。在下一步科研中,建议大家结合自己所学,紧紧围绕这三个方向开展研究。”“大数据国重室”教授陈玉玲说。

  对如何更好地充分发挥数据信息的作用,实验室算力中心负责人王琦表示,目前,算力中心二期工程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未来,将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把数据变成有用信息,服务到更广泛的下游产业和学术研究中。

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研人员在工作中

2015年,“大数据国重室”开始筹建,并于2021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国大数据领域首个也是当前唯一的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5年多时间里建成一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我们面临许多挑战,这在全国来看是比较少见的。”李少波表示,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支持贵州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有信心在2024年完成。

  今年7月,聚焦“强省会”的科技创新,“大数据国重室”将重点建设1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组建3个研究与产业服务团队、推进4个科技成果转化与工程应用。

  新时代的多彩贵州乘“云”而上,创新涌流、活力迸发。经过多年发展,大数据成为世界认识贵州的一张名片。近年来,实验室围绕公共大数据融合与集成、公共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块数据与区域治理等研究方向,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走进这座9层的实验室内部,笔者看到师生们正在平台上争分夺秒开展科研工作。“10月份以来,公共大数据基础研究平台的使用率很高,除了10月31日以外,其他时间GPU的使用率都在80%以上。”“大数据国重室”副教授杨静对笔者说。

  在一楼的算力中心,李少波带领团队认真查看蓄电池柜、UPS柜的运行情况,各种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持续发出嗡嗡的声响。目前,算力中心具有分布式存储能力10PB(100万GB的空间)以上,人工智能算力达100Petaflops(每秒浮点运算千万亿次)以上,正在支撑50多项国家级项目开展研究。

  “想要让数据信息更好地服务产业,需要强大的算力作为支撑。我们将持续开展算力调度和均衡技术研究,把社会上分散的算力资源进行调度并进行使用,实现数据价值化,助力‘东数西算’工程建设,服务全省发展。”李少波说。

  在9楼,实验室研发的同济堂制药大数据应用平台上,显示着企业大数据应用的一些场景;另一区域,实验室研发的教育大数据平台,相关教学大数据的场景也清晰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目前,我们主要研发大数据就业服务,后续将在数据分析与计算的基础上为高中毕业生志愿填报进行智能化推荐。”杨静说。

  近年来,“大数据国重室”紧紧围绕服务产业、服务民生、服务政府的目标开展了大量研究。其中,面向大数据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磷煤化工、健康医药、白酒等产业的应用场景,以大数据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目前,实验室为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大数据科技支撑与服务,产业新增效益9.13亿元。

  此外,实验室建设了数字孪生驱动的大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系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航空航天、制药行业开展推广应用,支撑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2%。

  对于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李少波表示,将聚焦公共大数据治理融合、安全可控、流通共享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数据要素化进程;奋力建设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基地、优秀科研人才培养聚集基地、促进国内外合作基地,打造公共大数据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推进公共大数据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教兴国战略贡献力量。


作者:康瑞 张蝉

编辑:吴建萍

一审:吴羿锦 高秀娟

二审:张亚军

三审:杨楠

标签: 贵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