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背景,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底色。
学什么专业,直接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和职业选择。
2020年中国法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法律专业的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困境。
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法学院这样的名牌学院,法学就业率均低于全校平均水平。
武汉大学法学院也以64%的就业率,在全校垫底。
学法律无用武之地,究竟原因何在?
有人问,是不是法律人才过剩导致的,现在社会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法律专业学生。
社会不需要是真的,可背后的原因让人心凉。
按说法律专业学生就业面非常广泛,除了公检法等对口岗位外,很多社会管理和商业运营岗位都需要法律知识背景。
但是为什么法律专业需求不旺呢?
从报考公务员来说,理应以法治国、遴选具备较好法律素养的人,然而实际则更重视考察人的写作能力。
谁能写一手锦绣文章,谁才具备体制内的竞争优势。
因为,体制内不需要什么法律意识和法治能力,需要能写材料裱糊吹捧的人,然而这恰恰是法律专业的弱势。
体制内的文字材料,讲究的是对仗工整,追求形式上的美观,这恰恰与实事求是的法治思维相背。
一些岗位要求的是文件政策素养,而不是法治素养。
比如,身边学法律的朋友同学中,即使进了体制几乎没有从事纪检工作,就颇值得寻味。
同时,整个社会也不接受正常的法治规则。
无论个人家庭还是经商办企业,遇到什么事不是研究法律怎么规定的,而是赶紧想办法托人找关系。
哪怕是花钱贿赂,很多人也是心甘情愿。
缺少法治意识这个基础,自然会造成法律土壤的贫瘠。
同等条件下,宁愿招聘懂法的法盲,也不愿聘用那些啥权利都懂的人。
所以,法律毕业生走投无路,难以就业便是必然。
尽管就业很难,但是也阻挡不住人们学习法律的热情。
每年各大高校法律专业报考数量都很多,录取分数也相对比较高。
这就很有意思了,就业难也阻挡不住报考的热情。
说明个体在心理上有对法治的崇高追求,可一遇到现实就尴尬了。
多学点法律,多懂点法治常识,确实没有错。
可是如何培植全民的法治素养,则更值得思考和研究。
标签: 法学专业好就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