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满是盐碱土的茫茫荒原上种活一棵树?
走进宁夏理工学院校园,会给你一种启发。
34年前,这棵民办教育的幼苗在贺兰山下盐碱滩上破土而出,凭着坚强的毅力、百折不回的奋斗,如今它已跻身全国民办高校百强之列。
宁夏理工学院前身是石嘴山联合职工大学,是当时石炭井矿务局干部曾文结、毛祖棠向上级申请创建的。上级支持了5000元创业资金,其余的自筹。学生都是从其他成人中专学校\"借\"来培养的。
那时的学校,树无几棵、房无几间,只有校墙围起来的92亩荒滩。所有的师生每天课后都要参加义务劳动,一幢幢盖起教室、宿舍,一颗颗植下绿树。在校长赵惠娥看来,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就是这所学校的根,有了根才能深深扎进这片土地中。
2008年,是宁夏理工学院遭遇困难最多的一年。创始人、前任校长曾文结去世;学校又迁至新址,背了很多债。正是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后的发展关键期,挺过难关是全校教职工的心声。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协调帮助下,学校被列入地方高校债务化解范围,挺过了难关。
2011年,宁夏理工学院迎来大考——国家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当时学校从高职升本科不到6年,虽然新校园硬件设施已大为改观,但师资队伍离本科院校标准差距不小。评估顺利通过的那天,赵惠娥却找到评估组,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请求:“请把评估结果改为‘暂缓通过’!我要用3年整改期,给学校‘治病’!”
3年期满,国家评估组再次来到宁夏理工学院时,为学校教学水平的巨大进步感到惊讶。赵惠娥的“刮骨疗伤”成功了,学校办学水平有了质的变化。
如今,宁夏理工学院已是一所以工为主,管、经、文、理、艺、体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形成了本科生为主,专科生、成人教育和中高级技术人员、职教师资培训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400余名专任教师里,副高级以上职称146人,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人数达68.15%;6个专业被列入自治区特色专业建设点;是全国唯一一所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北地区高校计划的民办高校。
三十春秋育人,一曲桃李赞歌。在贺兰山下的荒原上,一群拓荒者将宁夏理工学院“种”成了一棵枝繁叶茂、亭亭如盖的参天大树。(宁夏日报记者 和牧川)
标签: 宁夏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