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好吗?口碑怎么样?值得一读吗?这些都是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在报考高考时比较关心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编制的校友评价、学校排名和学校简介,能够客观反映学校的真实情况。欢迎参考!
兰州理工大学怎么样?
口碑1:
兰州理工大学的整体个人感觉相当好。这所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学生积极性很强,校园里的学习氛围很好。
口碑2:
这所学校有一百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学校有两个校区。校园规划良好,校园环境优美。尤其是西区的银杏林,每年秋天都能吸引许多游客。我校最著名的专业是材料焊接工程,我校的材料与动力学专业也是该行业的ace专业。作为学校的一个老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的教师也敬业、认真、负责。
口碑3:
我的大学是甘肃省的兰州理工大学。我非常喜欢我的学校。我的学校老师对我们的教学认真、负责、勤奋。非常感谢我的母校和老师们在过去四年里对我们的关心。学生有很高的就业机会。我学的是化学工程,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材料的研发,如正极材料、正极材料、电解液、添加剂挤出等。还有其他方向,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设计、电池研发等,
口碑4:
学校规模大,占地面积。。。它也相对较大,人口约4万。有良好的工程人才培养环境。二是条件和设施齐全。这是我们学习的最好地方。它感觉很受欢迎,而且有大量的知识。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认为这是一个受欢迎的专业。这个职业不仅能让我了解最新的信息和海量的信息,还能锻炼我的逻辑思维能力
口碑5:
兰州理工大学的这门专业很强,值得研究。有许多优秀的学生和教授。它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经验丰富,学历高,手头项目多,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这是非常值得研究在兰州理工大学。现在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我非常喜欢这所学校。我想当我来到这所学校的时候,我学到了很多。
口碑6:
学校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这所学校有一些热门专业和优势学科。学校的焊接和阀门专业相对较好。它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全面学习阀门知识的学校之一。老师很有责任心,但他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并将负责向就业企业推荐你等等
口碑7:
兰州理工大学是一所古老的工程学院,具有良好的师资和良好的专业化程度。它位于西北部。
口碑8:
学校很好,重点专业选得好,就业率很高,学校有几个强专业,环境还可以
口碑9:
这所学校整体上很好。老师们都很强,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和优秀。学校有一个标准化的食堂,有各种各样的菜肴,价格也很公道。尤其是在西区北村街,米饭和牛肉面备受推崇,菜肴也不断推陈出新。这门课很好,态度很现实。
口碑10:
这所学校的王牌专业是焊接,其他工程专业的就业情况也很好。学校有两个校区,总部现在非常漂亮。甘肃省整体实力较好,得分也不低。
以上只是部分网友的评价。我相信我们已经初步判断兰州理工大学有多好。
最后,我希望你能被你最喜欢的大学录取!
兰州理工大学国家排名
根据校友会大学排行榜的数据,兰州理工大学在全国排名166,乌苏里大学排名第一百七十九,软科学大学排名榜第一百九十一。
兰州理工大学简介:
兰州理工大学位于甘肃省首都兰州。这是一所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同建设的大学。它是甘肃省首批高水平大学之一。中西部地区高校基本能力建设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教育部优秀工程计划被评为高校和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前身为甘肃省技术学校,始建于1919年;1958,在兰州理工学院成立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合并为甘肃理工大学;1965年,学校被分配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研究院的液压机械、化工机械、石油采掘机械、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等均已进入,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一批教师转入学校工作;1998年转变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地方管理为主”的机构;2003,它正式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经过百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实务实、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红柳精神”,铸造了“开拓求实”的校训精神,基本建成了一流的工程、扎实的科学和特色的文科,进入中国同类大学的高水平大学行列。
学校现有19所学院和1个教学研究部,设有研究生院和温州研究生院。全日制在校生29975人,其中本科生22632人,研究生6398人,留学生448人。学校有蓝工坪校区和彭家坪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430亩,图书馆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藏书216万册,电子书122万册,实验室面积5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价值4.6亿元。
该校是中国首批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的授权大学之一。是甘肃省第一所拥有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设立工程博士后研究流动站的高校。有9个学科,包括工程学、科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医学和艺术。工程、材料科学和化学位列世界前1%。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与控制科学与工程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B级。省级重点学科20个,国防特色学科4个。有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3个,硕士点14个。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基础扎实、业务素质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理想、有亲情、有国家情怀、有创新精神、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0个,其中20个被批准为国家一级专业建设用地,10个被批准为省级一级专业建设用地,6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建设用地。1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矩阵”。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一级本科课程,31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一级本科课程。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1个省级教学团队和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西北恶劣环境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师资队伍,一所高校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水平“优秀”,2017年被本科教学审计评估专家高度赞扬。入选全国首批99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大学。从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18个省实现一书招生。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被教育部授予“2009年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学校现有教师2309人,其中专任教师1478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1005人,博士生导师160人,硕士生导师633人,博士生导师65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扬子江学者2名教授、“一千万人才工程”国家3名、全国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会2名获奖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3名获奖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30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35人,飞行学者33人。拥有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模范等12项国家荣誉称号,甘肃五一劳动奖章、优秀专家、名师、师德模范等70多项省级荣誉称号。
科研和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在有色金属新材料与先进加工、高端装备与数控加工设备、新能源技术与装备、石油化工工艺装备、工业控制与信息技术、土木工程与防灾减灾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解决了西部大开发和产业发展中的一批关键工程技术问题,为我省产业格局更具竞争力做出了“创新”贡献。目前,“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规划”中有2个创新团队,“省部共建有色金属深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科研基地,教育部7个科研基地。高新技术成果推广中心是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大学科技园,拥有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的面向中小企业的国家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十三五”期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4个,承担国家科研项目435个,发表优质论文3580篇篇,作为第二单元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了1篇文章篇累计完成科研经费6.9亿元,获得甘肃省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4项省级科技一等奖,29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06项专利授权,254项软件著作权注册。
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与省内外20多个城市、20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黄河盆地水生态与水工程研究所、敦煌设计形态研究所、酒泉先进技术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有限公司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相继成立。参与建立中国通用机械行业智能制造等技术创新联盟,与华为、东风汽车集团浙江巴顿焊接研究院、宁夏共享集团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十三五”期间,学校完成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项目1600多个。甘肃省智库甘肃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在“十四五”期间深入融入甘肃省工业“三个现代化”转型。
学校不断拓展合作交流空间,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它被批准在乌克兰维尼察建立国家技术大学孔子学院。“一带一路”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的中国工程学院,并与国外40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与澳门科技大学、台湾中原大学、昆山理工大学、京谊大学、北京大学科技学院、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大学签订合作交流协议,是东南大学的配套大学。近年来,已有500多名教师出国交流学习。拥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招生资格,通过了首批来华留学院校的质量认证,来自46个国家的400多名国际学生在校学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学校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大学、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称号。被选为教育部部长批准的示范性在线社区试点(E级网络),批准建设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所学院被评为全国高校党建“标杆学院”,三个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模范党支部”,一个党支部获得教育部“两学一工”支部荣誉奖。在新时期甘肃省高校党建“标杆争先”工作中,学校被评为“模范大学”,三个系被评为“标杆系”。2020年被评为全省扶贫开发先进集体。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校,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推进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师资和一流成果建设,全面提高教育创新能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和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作用,全面推进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创建中国一流大学开好头、迈出好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