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好吗?口碑怎么样?值得一读吗?这些都是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在报考高考时比较关心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编制的校友评价、学校排名和学校简介,能够客观反映学校的真实情况。欢迎参考!
嘉应学院怎么样
口碑1:
嘉应学院是梅州的一所大学,在当地享有良好的声誉。你可以在学校里获得更好的学习条件。图书馆的教室将为你开门。这是自学的好地方。你在这里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遭遇。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各社团的活动和班级的团建不容错过。就宿舍而言,只有好坏之分。在教师方面,会有优秀的教师和阅读PPT的教师,但学习仍然取决于他们自己。只要你给自己时间学习,在学期末你就能取得好成绩。
口碑2:
嘉应学院教学水平高,师资力量雄厚。学生们有探索学习的精神。这是一所非常有特色的大学。校园图书馆藏书丰富,是学习知识的好地方。莲花池在夏天非常美丽。
口碑3:
学校很好。环境、绿化和基础设施都还可以。教师认真负责,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交通便利,校园美丽,活动频繁,非常好。
口碑4:
如果你在江北校区(学校总部),学校环境很好,设施很好,图书馆很漂亮,宿舍靠运气。新生可能会被分配到中心区的一个六人宿舍,靠近食堂和教室。食堂很好,美味又便宜。慢慢地你会爱上佳达。
口碑5:
很好。教师非常负责,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我的母校让我的生活充满了理想信念、爱和温暖。母校给了我人生的启迪和方向,孕育了我对明天的希望;母校一直延续着我的身体和未来的事业!我想念我的母校,更加感谢我的母校。
口碑6:
嘉应学院位于梅州市梅江区,是嘉应学院的校区之一。医学院前身为黄塘卫生学校,历史悠久。护理专业在护理领域也享有盛誉。梅州市人民医院旁边还有学院附属医院,每年向各大医院输送护理人才。
口碑7:
嘉应学院总部位于梅州。从东门走到南门至少需要40分钟。学校内部绿化很好。荷塘、教学设备、人行道、花卉等。各教学楼的安全措施都做得很好。走廊、教室和厕所每天都要打扫。环境优雅安静,适合学校和生活。
口碑8:
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绿地面积大。教学工具齐全,实验室仪器丰富,教学楼有空调,学习环境也很好,宿舍也配备了空调。这里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师兄师妹们都很友善,这是嘉应学院的传统
口碑9:
学校环境不错,绿化很好,学习氛围也很好,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很多人每天都在图书馆自学。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老师更加负责。
口碑10:
而且学校的教学气氛比较严格,学得也比较好。大一和大二注重基础教学,大二有多个方向为学生提供选择。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在大一开学典礼上,学校曾经说过:从你被录取的那一刻起,与其他人相比,你就是一个失败者。如果你不能自我约束和自我检查,充分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四年后你仍然是一个失败者。我想我不会成为那种失败者。
以上只是部分网友的评价。我相信我们已经对嘉应学院的好坏做出了初步判断~
最后,我希望你能被你最喜欢的大学录取!
嘉应学院全国排名
根据大学校友名单,英武在全国大学校友名单中分别排名467和584位。
嘉应学院简介:
嘉应学院是广东省一所全日制公立本科大学;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著名革命老区、前中央苏区叶剑英元帅故里、享有“世界客都”、“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誉的广东省梅州市。学校招收15个省(市、区)学生,普通全日制学生2.8万余人,成年学生近1.1万人。学科涵盖11个学科,包括文学、科学、工程、法律和医学。现有省级重点学科8个,本科专业59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级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和3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学校共有四个校区,总部设在江北校区。校园占地1800余亩,建筑面积61.98万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是学习的理想园地。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明显的特点。学校前身为眉县女子师范学校,始建于1913年,已有108年的办学历史。它经历了65年的中等技术教育和22年的高等教育。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4年在广东省增设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6年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考核;2018,被列为广东省高校高等教育“加固”推广计划;2021,将办学体制从“省、市共建”改为“省属本科院校”;广东省已建立博士工作站,与中山大学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具有“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的办学特色;为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李德和树人世代相传。学校作为广东省设立的国家师范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单位,坚持“勤俭、诚信、自立、修身”的校训,坚持文化德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三个省级协作教育中心和平台,包括“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作创新中心”、“广东客家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协作教育中心”和“南方足球创新人才培训协作中心”;有60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为社会培养了20多万名人才,其中梅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率达到80%以上;培养300多名国家足球专业人才;实施“六优一优人才培养计划2.0”,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优秀工程师等人才;先后在广西民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广州体育学院等高校培养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学科奖项1730项,其中国家级530项,省级1200项;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令人满意,有2520名学生上网,1763人被录取;招生情况逐年改善,学生素质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实现了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既要引进,又要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坚持引进与教育并举,以人才强校,助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59人,其中高级职称136人,副高级职称367人,博士236人,硕士823人。目前,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农业科研优秀人才1人,广东省高校“万人计划”国家培养目标1人,国家优秀教师1人,省级“创新尖子人才”1人,广东省高校“万人工程”22名“粤南优秀教师”、2名“省级名师”、6个省级培养目标“省级优秀青年教师”6个培养目标,省级帆船计划4个。邀请了268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访问(荣誉)教授,邀请了一大批行业、企业专家和中小学知名教师进驻校园,共同培养人才。学校加强教师内部培训和“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了青年医生、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培训计划。近年来,已有1000余人在国内外攻读学位、进修和培训,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活力的教师队伍。
--创新引领并提升内涵。学校以创新为动力,不断积累力量,彰显内涵,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广东省有1个优势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3个广东省“影响力强化”推广计划重点学科。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保护与精准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中心“高性能覆铜板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柚子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省、市级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五华三黄集科技创新中心”等20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近年来,该校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9个,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过了130个;获得横向科研项目179个;教师在国家公共出版物上发表了近3000篇科研论文篇170,被国际著名自然科学检索系统收录篇获得国家专利81项;4项省政府奖励;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
--增强凝聚力,为当地人民服务。这所大学扎根于梅州,开办了一所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学。目前,我们正在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共同建设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和咨询服务基地,与广东省纪委监察委员会共同建设广东省高校廉政研究中心;与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建“苏维埃精神(广东)研究中心”;与梅州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梅州市、中山大学共同打造“知识产权研究院”、“粤东北区域协调发展与农村振兴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梅州分中心”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近年来,学校先后选拔了近百名省、市科技委员、170余名企业科技委员、200余名农村科技委员,200余名教师与各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与梅州300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承担了一大批横向科研项目。建立“教师教育发展中心”,扩大和加强粤东北地区的基础教师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足球(工业)学院优势,积极为梅州足球特区建设服务。
--传播文化,承担使命。学校以传播文化为使命,在文化传承中创造发展特色。成立“苏维埃精神(广东)研究中心”,为地方各级党政部门开展大量干部培训,为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红色资源做出积极贡献。客家音乐文化项目被批准为广东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有助于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学校成立了客家研究院(含客商研究院)、客家学院,建立了“客家文化研究基地”,并荣获首届“全国客家研究小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专业委员会”;与梅州市合作举办“世界客商大会”、“世界客家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承办“海峡两岸客家文化论坛”等活动;每年举办客家研究夏令营、客家学习论坛,组织师生学习红色文化,开展“弘扬苏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系列主题活动,举办“苏区精神讲堂”,继承和弘扬旧中央苏区精神和优秀客家传统文化。
--国际合作和开放办学。学校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在开放与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凝聚发展的合力。一带一路,广东省建立。印度洋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中心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成立的。加强与南洋、香港、澳门、台湾、印度、欧美等国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学校已与国内外20多所高校开展了交流与合作。近年来,73批管理干部、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进行学习交流、培训研究和参加学术会议,23批学生出国学习实习;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培训。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应用型人才。
--同心同德,勇往直前。百年风雨,开拓进取,进入新时代。学校正抓住办学体制调整、广东省实施新一轮高等教育“赶工强校”推广计划、中山大学“集团”帮扶等重大机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围绕党的四大确定的学校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中长期发展目标,以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以“申朔”为起点,科学制定并启动实施“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凝聚新的发展动力,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为建设“中国同类高校前列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