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是学什么的 社会学专业是学什么的就业方向

懊悔 345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社会学专业是学什么的 社会学专业是学什么的就业方向
本文为作者2021年出版新书《什么是社会学》总论部分。
《什么是社会学》
赵鼎新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年5月出版

中国学者,当然也包括绝大多数西方学者,一般都会把社会学当作近代西方科学发展和公民社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或者说对于西方来说它也是个较为新生的事物,而对于中国来说则是一个“舶来品”。翻开任何一本社会学的入门教材,此书很有可能会向读者介绍说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也会加上托克维尔、齐美尔等其他一些西方学者)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并且给你讲述一个由著名欧美学者串起来的社会学发展谱系。此书同时也会描述社会学各个子学科的经验研究和理论发展,其中既包括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等社会学的经典领域,也包括对于各种现代社会现象的研究,比如民族国家形成和族群冲突、工业资本主义和经济发展、社会运动和革命、政党、工人和工人运动、现代农业和农民、福利国家、公共卫生、全球化、民主化、宗教和世俗化、专业化、国际关系和战争、传播、文化、人口和移民、环境、性别、认同感政治、家庭、教育、体育、组织和社会网络、人类社会性交往和社会心理、犯罪、包括科学和艺术在内的知识生产等等。我不会说这种对于社会学的理解是错误的,因为这一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学在近代西方的发展过程以及一些相应的事实,但是我想强调,这种理解并没有能抓住社会学的一个更为关键的本质,那就是社会学的核心在于它是一个独特的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视角,并且这一视角并不是近现代西方人的创造,而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普遍特征。

我们每天应该都会碰到,或者不得不思考和回答诸如以下的问题:某人为什么能去世界一流大学上学?某个公司的业绩为什么这么好?某个地区民众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为什么要比其他地区更传统?为什么某个国家的经济要比另外一些国家发展得好?为什么某个国家要比另外一个国家缺乏原创力?为什么某些西方国家在这次新冠病毒抗疫过程中表现比较差?为什么某个国家在某个战争中获得了胜利?为什么某个宗教要比另外一些宗教发展得快?对于这类差异性社会现象我们当然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总结起来这些答案在逻辑上都跳不出以下两类形式。以第一个问题为例,对于这个问题,第一类型的回答可以是:此人的父母有钱,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此能去世界一流大学上学。或者:此人的家庭地址正好坐落在一个好的学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此能到世界一流大学上学。或者:此人周围有一批好学的朋友,大家学习都很刻苦,因此能去世界一流大学上学。第二类型的回答则可以是:此人初二时遇到了一个好老师,从此爱上了学习,因此上了一个世界一流大学。或者:此人因为初三那年数学课没有及格而发愤学习,从那以后成了一个好学生,因此能到一个世界一流大学读书。或者:某男生在初一那年悄悄爱上了班里一个成绩拔尖的女生,为了获得该女生的注意和垂爱,该男生从此认真学习,成了班里的好学生,因此考上了一个世界一流大学。

可以看出,第一类型给出的答案很不相同,但是这些回答都遵循以下叙事逻辑:某人能上好大学因为背后有着阶级、社区或者社交网络等等的结构/机制性原因。第二类型的答案也可以很不相同,但是这些回答也都遵循着同一叙事逻辑:某人能上好大学是因为他人生的某一阶段出现过“遇到了一个好老师”“考试没及格”“暗恋上了某个女生”等等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事件。

2020年,伴随着新冠病毒在国内外的快速传播,网上网下出现了多种文章。但是这些文章也都遵循着两个逻辑原则:或者是通过时间表的建构,或者说通过各种结构分析,来考察这次新冠病毒得以在某个国家蔓延,甚至大规模蔓延的原因。我们一般都熟知中共党史,但是你可能没有仔细想过,当我们在分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取得革命胜利这一非常复杂的问题时,也跳不出事件/时间序列叙事和结构/机制叙事这两大基本叙事形式。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早期著作都试图从中国社会的一些结构/机制特征来阐述中国革命的可能性(毛泽东1966),其中若干文章堪称结构/机制叙事的典范。但是关于中国革命叙事还有一个以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四一二政变、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五次反“围剿”、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延安整风、三大战役等等具有转折点意义的重大事件串起来的分析传统。这一党史叙事传统遵循的就是事件/时间序列叙事的规则。

可以说,结构/机制叙事和事件/时间序列叙事是人类在描述和分析社会现象时所采用的两类最为基本的叙事形式。历史学是一门以事件/时间序列叙事为基础的学科,而社会学则是一门以结构/机制叙事为基础的学科。因为事件/时间序列叙事和结构/机制叙事是人类仅有的两种最为基本的建构叙事的形式,历史学和社会学也就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两个最为核心的基础学科(另外一个是心理学,关于它的特点本书不准备涉及),或者说它们是其他专题性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比如法学、商学、管理学、传播学、社会工作学、宗教学(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应该包括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母学科。简而言之,社会学是一门建立在结构/机制叙事基础之上的社会科学学科,根据所涉及社会现象的方方面面,同时产生了许多子学科,比如知识社会学、国家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环境社会学、传播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社会学以及社会人口学等等。

基于以上对社会学的理解,我不认为社会学是来自欧美世界的“舶来品”,因为先秦思想中就透露着大量的社会学思维。比如,“正名”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但是“正名”思想背后蕴藏着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学原理:社会不平等并不见得一定会带来政治不稳定,只有当处于上层的人士不能履行他们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时,或者说不平等失去了社会功能时,它才会成为政治不稳定的一个源泉。还比如,在老子的“贵弱”思想背后蕴藏着一个对于致力于寻找“常道”的西方社会学家来说是非常难以真正理解的结构性原理:任何性质的社会组织、思想和制度,随着它们变得强大,削弱它们的社会力量和社会机制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赵鼎新2019)。孟母肯定对结构/机制视角也有深刻的理解,否则她是不会为了教育好孟子而“三择邻”的。用现代社会学术语来说,我会说孟母非常懂得“社区影响”(neighborhood effect)的重要性。

讲到这儿,读者也许会认为社会学很简单。毕竟,我们每一个人肯定都在自觉和不自觉地进行着社会学思维。毕竟,社会学家对于一些具体的社会现象的分析并不见得一定就正确,而一个外行对于同一社会现象的分析也不见得一定就是错的。但是社会学这门学问其实非常复杂。它的复杂在于这种看似简单的结构/机制分析背后蕴藏着许多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同时也是不可能完美解决的难点。笔者准备在这本小册子中讨论作为社会学基础的三个最为核心的问题:(1)什么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以及围绕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而衍生出的各种理论问题;(2)结构/机制解释在方法层面所必须面对的三个难以完全克服的矛盾(即微观和宏观的分离、结构/机制和行动者的紧张以及归纳和演绎的紧张),以及结构/机制解释在经验层面所面临的“过度决定”和“重要性多变”这两个难以完全解决的问题;(3)针对结构/机制解释在经验层面上出现的一些问题目前有什么解决方案,以及这些解决方案的局限是什么。在本书的结论部分,笔者会简要讨论社会学理论所涉及的其他方方面面,并且想着重指出,这些方方面面的存在多少都与以结构/机制为基础的社会学分析的一些关键难点和弱点有关。


标签: 社会学专业是学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