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同济版答案 大学物理同济版答案刘国松

冷眸 790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大学物理同济版答案 大学物理同济版答案刘国松

此时已莺飞草长

风雨兼程

我们将穿越人海

相聚在 “格物致理” 的路上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介绍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位于四平路校区,其前身是同济大学物理系、波耳固体物理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是同济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

学院现有教职工130余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9人。人才队伍包含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计划13人以及多名上海市各类人才计划获得者。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学院现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首届教材建设奖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省部级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部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6门。

学院现本科生规模约263人,硕士研究生约180人,博士研究生约170人。设有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学位点包括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近年来,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本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排名第6位, “学科声誉”排名全国第12位。

Fig.1 我院王占山教授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被授予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历史沿革


1940

成立同济大学数理系(昆明、40-46年宜宾李庄)。

1945

成立同济大学物理系。

1952

因高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物理系分拆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

1958

成立同济大学数学物理及工程力学系(1958-1961年招生)。

1960

成立建筑物理教研室(建筑声学)和声学教研室(超声)。

1966

至1976年处停顿状态(文革期间)。

1978

获全国首批声学专业硕士点。

1979

成立同济大学波耳固体物理研究室(德国大众基金会资助)。

1980

物理系从数学物理及工程力学系分出,成立应用物理学专业。

1981

设立理论物理硕士点。

1984

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声学研究所,研究所直属同济大学领导。

1985

设立固体物理硕士点。

1986

建立声学博士点、凝聚态物理硕士点。

1989

波耳固体物理研究室升格为同济大学波耳固体物理研究所,建立凝聚态物理博士点。

1990

设立光学硕士点。

1995

建立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6

凝聚态物理专业入选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1997

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国家工科物理课程教学基地。

2003

设立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成立同济大学精密光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2004

设立光学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

2008

凝聚态物理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立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2

建立同济大学声子学与能源科学研究中心。由物理系和声学所组建成立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9

应用物理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2020

应用物理学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

应用物理学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


学科发展理念


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之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主要培养目标。

特色优势

教书育人与科研并重:我们既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领衔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并屡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我们也拥有以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大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和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人选为核心的教育部及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

Fig.2 我院教师团队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创新与创业并重:我们的科研创新团队不仅学术水平强,能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极富创新性的工作;我们也注重产学研结合,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专利,并最终产业化。

Fig.3 羊亚平教授研究团队项目成果 量子驱动的Tavis-Cummings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该成果于2020年2月19日发表于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科学前沿与国家需求并重: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及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解决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如航天隔热材料、航天航空及高铁噪声控制、深海探测等,并多次因科学技术进步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而受到教育部以及上海市的表彰。


专业设置


应用物理学

在同济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重新创办的四十余年中,既保持了原有的专业底蕴又取得了快速发展,现已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凝聚态物理、声学、理论物理、光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一个物理学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凝聚态物理学科于1996年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7年获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应用物理学专业于2019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2020年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本科应用物理学专业设有两个方向——“凝聚态物理学”和“声学”。本专业是以应用为特色的物理学专业。以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实验方法及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展物理学应用研究。应用物理学是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是多种技术学科的支柱。其目的是便于将理论物理研究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反过来推动理论物理的进步。

Fig.4 陈鸿教授课题组项目成果 蜂窝状平面光子晶体拓扑边缘态的赝自旋和p-d轨道杂化,该成果发表于国际重要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同济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特色明显,在多个领域具有国内一流乃至国际领先的水平,并实现科研与应用紧密结合,科研指导应用,应用反哺科研。例如通过对巨磁阻效应的深入探索,实现存储技术的突飞猛进,满足大 数据、云计算的发展需求;通过对晶格振动的研究,实现对热流的控制,改善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通过对声学原理的应用,实现运输工具的降噪、医学和工程中的超声探测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的舒适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新型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满足人类对超轻、超薄、超强、超高导热导电等性能的新材料的渴求等。

Fig.5 李勇研究员课题组项目成果 非厄米声学超构表面示意图 (a)超构表面样品示意图;(b)实验平台示意图;(c)理论和实验上超构表面在奇异点处的散射场示意图,该成果发表于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应用物理学专业培养目标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扎实的物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具有优秀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国际视野的理工复合型人才。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计划,秉承“个性发展,性格塑造,独立思考,探索实践”的培养理念,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配备大师级师资,通过提前接触科研前沿和国际前沿的培养过程,旨在为培养未来物理学的“大师级”人才奠定基础。

Fig.6 严钢教授课题组项目成果 全球性传染病的传播动力学推理。基于全球航空网络(a)和各地区H1N1感染数据,推断出早期扩散方程,该方程演化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相吻合(b-e),同时能够迁移用于刻画SARS和COVID-19的早期扩撒行为(f-i)。该成果发表于国际重要学术期刊《自然·计算科学》(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


本专业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发展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既掌握扎实数理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具备较强的电子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具备对微结构物理与器件、功能材料、纳米材料、节能材料的性质及机理进行研究或从事超声检测、噪声控制、建筑声学研究及处理等工作能力。本专业毕业学生可在大学、研究所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也可以进入各类公司从事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成绩优良且有志进一步深造的毕业生可免试直升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中国教育评价研究院最新《2019-2020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本专业全国排名第5位/161,被评为5星级专业。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本专业全国排名第3位/97,位列A+专业层次。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是由光学、光电子、微电子等技术结合而成的多学科综合技 术,涉及光信息的辐射、传输、探测以及光电信息的转换、存储、处理与显示等众多的内容。光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最主要的手段,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手机、电视、电脑、投影的显示技术,芯片制作的光刻技术,电话、网络所采用的光通讯技术,激光医学激光加工等激光应用,LED照明,薄膜技术,太阳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等。在科学研究领域,光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科领域,过去几百年,有无数科学家投身于光的本质研究,光子科学与技术更是过去百年的科学研究热点,在今天的大型科学研究科学试验中,几乎处处都有光学的身影,如引力波探测的原理是迈克尔逊激光干涉;空间探测器有超过一半的设备是光学望远镜、光学照相机、光谱仪等;科学家对于微观世界的研究离不开显微镜;同步辐射光源更是科学研究的先进手段。同济大学的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同济大学光学学科,有X射线光学、激光薄膜、光学计量与测试、光学仪器、光信息科学 与技术、光子学等研究方向,多个研究方向处于国内一流地位。本科生的培养既突出光、 机、电、算的综合工科能力,有加强了对于基础物理理论的学习,为学生的就业、继续深造、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Fig.7 黄秋实副教授项目成果 多层膜纳米光栅制备流程示意图(a-c),制备Mo/Si (d, e)和Cr/C (f, g)多层膜光栅的截面TEM图,该成果入选“2019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应用研究类)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向,拥有很好的教学条件、科研支撑和保障体系。现拥有专业教师23人,其中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学用专业实验室面积约400m^2,设备资产达500万余元,科研用仪器设备资产达3000万余元。近五年,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国际合作、上海市科委等资助下,本专业年均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

本专业培养目标旨在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专业充分发挥所依托学院的理科优势,培养光电信息领域具备深厚物理基础、系统扎实专业知识、熟练实验能力、国际视野、理工结合的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五年后,能够在光电领域、信息领域或其他相关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制造、开发、测试、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国际交流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注重对外交流工作,国际学术合作交流十分活跃,与多个国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合作,开展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多个双学位项目,合作学校包括:法国巴黎高等物理化学学院(ESPCI)、法国里尔一大、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和德国Juelich研究中心等,并与哈佛大学、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等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的数十所国际知名大学的相关学院建立了多层次、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通过双边联合授予学位、联合培养、专业实习、学分互换和短期访学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支持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学院还鼓励学生参加与法国索邦大学等高校合作的非学历交流项目,并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短期出国访问等学术交流等。

Fig.8 Fabio Marchesoni教授为研究生授课


同时,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吸引了多位来自海外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交流学习和攻读学位,并开设《电磁学》和《量子力学》等全英文课程和双语课程,请专业导师对留学生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同时成立由欧洲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全职教授Fabio Marchesoni博士领衔的中欧纳米声子学联合实验室,并聘请欧美及日本等科技强国著名的学者教授来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适应世 界潮流发展、具备国际水平的卓越人才。


毕业生情况


2016至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100%,其中进入QS排名前300大学深造毕业生的平均比例达61.8%,其中进入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比例达18.2%,进入企事业单位跨国公司平均比例为31.8%。哈佛大学,纽约大学等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都对同济大学毕业生读博情况予以高度认可,且毕业生在上述学校中连年取得奖学金。

在已培养本科毕业生中,人才辈出,不仅有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五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还包括如美国物理学会费什巴赫奖获得者季向东教授、中国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丁雷教授、国家优青获得者同济大学程鑫彬教授、获IEEE全球最佳学生论文奖毕业生王康林博士、在校期间发表SCI论文17篇(总计影响因子147.247)本硕博一贯制培养的2018届毕业生、现湖南大学教授李东博士等一批中青年拔尖人才。


此刻已日正当空

樱花纷扬

我们格物致理

便与世间美好环环相扣

欢迎大家选择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标签: 大学物理同济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