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分数线

只与一人 833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分数线

位于衡复风貌区的上海音乐学院,既是全国乃至世界音乐学子们向往的高等学府,也是未来的演奏家、作曲家、音乐家的摇篮。从淮海中路一直往东,绕汾阳路一圈,无论走到哪堵围墙边都可不时听到琴声、笛声或是歌声,看着那些背着乐器盒始终洋溢自信笑容的孩子进进出出,总让人对围墙里的“神秘音乐殿堂”生出无限向往。

图说:上音的围墙要拆了 董天晔 摄(下同)

很快,这份向往将能如愿以偿。近日,路过上海音乐学院的市民发现,学校正在进行围墙拆除工程,这座音乐学府未来将是一座开放式校园,面向所有音乐爱好者和市民,人们能在承载历史记忆的建筑前留影、寻访音乐大师们留下的足迹、观摩名家大师的公开课,也能在音乐学子们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感受他们对音乐的热爱,获得启迪和力量。

早年间,上音校园内有不少欧式风格的建筑,现存比较完整的还有三栋。其中建设年代最久远的当属曾经的上音行政楼、原犹太人俱乐部。这座始建于1910年的建筑采用两层砖木结构,属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红皮瓦屋顶、烟囱和老虎窗错落有致,拥有弧形大露台和廊柱,历经一个多世纪风雨沧桑,呈现深沉而厚重的历史感。

图说:原犹太人俱乐部

上世纪初,一批在上海避难的犹太音乐家曾活跃于此,为上海乃至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培养人才。解放后,贺绿汀、桑桐等数任上音院长都曾在此办公。蜚声国际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也在此诞生。

建于1926年的上海专家楼及原上音图书馆,都曾被用作比利时驻沪领事馆,这两座德式建筑各有其特色。前者设有双破老虎窗,二层露台栏杆雕饰精美,与水泥粗拉毛墙面形成鲜明对比,质朴中不失风味;后者采用巴洛克式山墙露木结构,转角及屋顶设有小尖塔,具有浓郁德国中世纪民居特色。尤其是窗户上的彩色玻璃受到德国新艺术风格流派影响,特色独具。

图说:上音专家楼

建筑是无声的历史,在上音,新老建筑的鲜明对比展现了清晰的时代足迹。2003年改建落成的贺绿汀音乐厅和2019年新建的上音歌剧院,就让人们看到了城市的变迁。在原犹太人俱乐部建筑基础上改建的贺绿汀音乐厅保留了古典欧式风格,而上音歌剧院则为国内首个采用整体隔振技术建造的全浮结构歌剧院,它向人们展现的是拥有一流声学条件高规格的现代化剧场。

图说:上音歌剧院 郭新洋 摄

未来,“破墙”后的上海音乐学院既是一座能翻阅上海音乐历史的沉浸式地图,亦是一个能观看世界顶尖歌剧演出、感受国际一流声学效果的音乐场。而比这更让人心动的,是开放式校园带来的开放式体验——游走在校园中,你敬仰的歌唱家或许会夹着琴谱走过你的身边;拿出手机报名,或许就能置身音乐大师的课堂;而让很多国外音乐学子津津乐道、念念不忘的能俯瞰上海夜景的练琴房,或许你也有机会一探究竟。(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记者手记丨艺术就在身边

将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在上海,浓厚的艺术氛围源自开放式的艺术环境。打破围墙,与民共享,上海音乐学院并非首例。

和上音仅一墙之隔,被乐迷们亲切唤为“馄饨皮”的上海交响乐团,2019年8月,就拆除了外墙,并沿街修建曲径通幽的小花园,以现代艺术雕塑为装饰。这方小花园长年流淌着交响乐,华灯初上时,从这里取景,能拍出红墙音乐厅最美的样子。2020年,花园边开起古典集市,成为申城年轻人最热门打卡点,它温暖的灯光和扑鼻的芬芳,也让上班族们更有动力赶赴MISA这一夏日音乐之约。

图说:上交馄饨皮集市 郭新洋 摄

若说“破墙办学”的福利,感受最深的恐怕还是舞蹈爱好者。如今已然是上海乃至全国爱舞者“舞蹈之家”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早在2016年落成对外开放时,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舞蹈建筑群。两大剧场、两大院团乃至次年回搬的上海舞蹈学校,都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公众。

于学舞的孩子而言,在这个没有围墙的学校,吃个饭、散个步,就能随时遇见国际级芭蕾明星,是活在偶像身边的幸福;而于舞蹈爱好着者而言,隔三差五来这里看一场舞蹈是习惯,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此地是上海,艺术就在身边!”(朱渊)

标签: 上海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