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航
建筑工程学院信管2002班学生
2022年校长奖学金获得者
曾获
洪山区“朗玛峰杯”BIM技能一等奖
全国BIM毕业设计大赛A1建模一等奖
B1BIM应用一等奖
中国(国际)湖北省
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他是谁?他有多牛?
一篇文章带你了解他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这是我一直警示自己的话语。”杨航眼里有光,心中有梦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努力的结果。
修身律己 慎终如始
曾经,杨航也仰望过别人。面对比他经验更足、能力更强的同学,他始终不服输,和自己较劲,并通过强大的自制力约束自己,这让他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快速成长。校优秀学生、青马志愿者、寒假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他秉持着多看、多听、多学的理念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杨航大一时就积极参与了北区宿舍楼的建模工程。在过去的两年里,他曾获得国赛和各种创业大赛的奖项,连续两年参加了BIM技能大赛。
凭借出众的领导能力,杨航带队斩获全国BIM毕业设计大赛AI建模一等奖,B1bim应用一等奖,洪山区“朗玛峰杯”BIM技能一等奖。暑假期间,他争分夺秒去单位实习,他说:“当大学生同台就业竞争的时候,往往实力、水平都相当,但是单位更看中的,往往是有相关实习经历的人。”所以杨航把自己的课余时间都利用起来,从不虚度。
杨航作品
对于BIM,杨航并不完全认同“把BIM称作是大楼建造过程的指令中枢”这种说法。他认为BIM是“智慧建造”的“神经中枢”,它可以帮助实现建筑信息的集成,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资源。他又进一步地解释了自己的看法:“以前没有BIM技术的时候,大楼也在建造,只不过现在利用这个技术节省了人力物力。”
艰难困苦 笃志前行
杨航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中途也遇到过挫折,但他清醒地意识到,消沉、沮丧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积极解决问题才能成长。杨航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某个参赛项目关键进程中,软件突然出现了bug,无法正常使用,但这个软件马上就要拿去展示,急躁、紧张、焦急的情绪瞬间把他包围,但他冷静思考片刻后,连夜去网吧修改,最终作品顺利参赛。这次经历,让杨航认识到唯有沉着应对,才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法宝。
杨航谈到制作项目的不易,在拿到一个项目之后,他需要根据项目的提供者的需求进行简单构思并搭建起基础框架接着对整个项目进行设计,再与团队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完成整个项目大概需要一周,这一周的时间里,杨航要从白天忙到晚上,甚至有时要从下午一点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六点,基本没有休息的时间。
杨航并没有因为这些成绩而飘飘然,他常常把自己的作品与其他优秀作品进行比较,慢慢学习。他常常说自己在学校取得的成绩不算什么,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绝不能因为自己在学校取得成绩就沾沾自喜。
奋楫者先 创新者强
杨航不仅在BIM技术方面小有成就,而且在创新创业中也有涉及。他获得过中国(国际)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中国(国际)湖北省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在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过程中,遇到没有接触过的软件和没有学过的内容时,杨航会去知网,图书馆查找资料,或者向老师、专家,甚至是已经参加工作的学长、学姐请教,慢慢琢磨。当团队有分歧时,杨航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不断磨合。“一个团队要有绝对的默契,要有团队精神,这样才能走向成功。”他一直坚守这个信念。
除了在比赛中发挥专长,杨航在学习上也丝毫不放松。他认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要时刻保持着勤奋好学状态,不断地提高自己,他相信少年强则国强。杨航认为拥有乐观积极的品质十分重要:“学习的压力是大,但不要轻易被一点小事打倒,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好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解决困难。”
虽然在学习和竞赛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杨航的日常生活依旧丰富。课余时间,他会通过打网球、散步,锻炼身体,转换思维,调整心态。他还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参与家乡的疫情防控、卫生治理、交通安全协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工作上的投入,让杨航成为了三星级志愿者,同时也让他践行了志愿者精神,更好地服务社会。
来源: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出品:武城院全媒体工作
采写:郑谊梅 陈舒欣
图片:杨航本人提供
校对:武时羽 李静
编辑:张思伊
主编:李超群
标签: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