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费

烟光 294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费


提起我们厦门的高等教育,有名闻海内外老牌的厦门大学、集美大学;也有后起之秀厦门理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等,在它们之间还有一所“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是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高职学院,简称“城院”。政府对“城院”宠爱有加,学院的发展如鱼得水如日中天!


就像一个手掌有五个拇指,“城院”是特区高教拳头中不可或缺的一个。60岁的它端庄稳重,炉火纯青,在前进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正迈入春华秋实的不惑之年。中年自有中年的风采:如今从“城院”走出数以万计的毕业生、数十万各类培训生密布在厦门经济特区的几乎每一个部门、每一家机构、每一个厂区,每一家公司。讲到学校的办学总体,城院尚不是“五指”中的“大拇指”,但讲到办学创业的艰辛和复办的那股闯劲儿,着实令人不能不竖起大拇指,从心底发出一声由衷的赞叹:嘿,城院,好样的!


“城院”坐落于厦门市思明区,占地516.87亩。其高职专业办学始于2006年,2009年和2015年先后通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首轮和二轮评估, 2019年获教育部认定为“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20年通过验收被确定为福建省示范性现代高等职业院校。一步一个新台阶,学校先后被授予福建省“文明学校”和“文明校园”称号。学校秉持“因城而生,为市则活”的信念,因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持续调整专业布局和专业设置。2020年招生专业33个,现有专业教学院系10个,教职工612人,阵容强大,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0300人,累计招收来自18个国家的留学生226名。


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学校在复办之初的那种激情,至今仍令好多人感到心头发烫!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的前身之一为“厦门职工大学”,简称“职大:”职大“的前身是“厦门工人业余大学”,简称“业大”,创办于1960年。当学校初具规模,第二届风华正茂学子正准备毕业合影,不幸却一头撞上了“文革”,厦门历史上这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竟被彻底地摧毁了……


难忘1979年的秋天,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个思想解放的金秋,那是厦门经济特区昂首待发,鸣炮起航前的最后一个晚秋,厦门市总工会毅然下出复办业大一着棋!复办之初整个学校只有一个中文系,整个中文系只有一个班级,最初的几名老师和50位如饥似渴的学生因陋就简,寄居蟹似地寄栖在市工人文化宫的一隅旧屋,就这样如饥似渴地拉开了挑灯夜读的序幕。从此每当文化宫最后一场电影散去,而业大教室的灯光仍旧一片透亮……


隔年湖里小村一声炮响,厦门由“海防前线”变成了经济特区,迎来了跳跃式大发展空前的历史机遇,更加激发了广大职工学习的渴望,特别是那些因为年龄、工作、家庭或“出身”之类的种种制约而与高考擦肩而过的“老三届”们,争先恐后地扑进了业大温暖的襟怀;而学校聘老师借教室千方百计地满足这热气腾腾的时代需求:机械、电子、英语三个新专业竟相上马,迎入近800名学子。一时间,在开放的厦门,星期天和晚间上文化宫左侧读大学的人常常多过了上文化宫右侧跳舞和打扑克的人,这在整个南中国的文化宫都是一道绝对罕见的风景!


学校急速办大了,但教学质量是基础更是生命,业大人比谁都更警醒,有位老校长曾谆谆告诫同事和学生们:“科学的道路不会因为我们是‘业余’而显得特别平坦,我们只能用更顽强的意志,汗流浃背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业大的学子大多是“上班族”,他们下了班之后,一边往嘴巴里添馒头,一边挤公共汽车前来上课,以惊人的意力和斗志,支撑着疲惫不堪的身子。


黄圣霖同学家住杏林,为了准时赶到课堂听讲,被厂方扣了工资;又因为贪学而延误了末班车。当时的交通单一而落后,黄圣霖就在火车站的候车大厅背了一宿的单词,隔天一早乘头班车赶回厂里上班。诸如此类活生生的“天方夜谭”,对业大生而言,要么小菜一碟,要么家常便饭,几乎个个都有一大串超负荷运转的奋斗经历。业大的老师说“面对这样的学生,你不敢丝毫怠慢,备课讲课批改作业惟有全力以赴,否则你的良心就会不安,甚至抽痛!”


女教师高荣突然重病住院,当晚上课的铃声响起来的时候,她的丈夫、厦大的一位副教授拿着妻子精心备好的教案,满头大汗地赶到了课室!这样动人的事例似繁星一样闪烁在业大教师敬业爱岗的夜空里,使业大学子匆匆赶路的沉沉脚步变得轻快了起来!非常明理的教师与非常懂事的学生这种心与心诚挚的互动,使教学气氛和效果达到的高超境界是多少大学课堂难以企及的,“理想、守纪、勤奋、创新”在业大蔚然成风!


业大在培养调集本校师资的精兵强将的同时,又积极请求厦大“火力支援”。一批才华横溢的知名教授和学者:郑学檬、连淑能、林兴宅、林郁如、曾昭磐、卢善庆以及集大的傅子玖等先后义无返顾地登上业大的讲坛,鼎立相助。在他们的“传、帮、带”下,业大一批精悍的中青年教学骨干迅速成长,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业大人坚信:有了坚实的基础,就一定能盖出伟岸的高楼!复办后的第一、二届高质量的的毕业生直奔最需要人才的湖里工业区,在厦门特区建设第一波的大潮中龙腾虎跃,影响空前!


1985年,在市总和方方面面倾心关照下,初具规模的业大终于有了自己的校舍,一座六层的银灰色的主楼高高矗立在新老市区交接处的斗西路北段。时任副市长的毛涤生深谙业大的办学之难,他给乔迁之喜的业大书写的题词中有“文武兼备建特区”七个字,这是很有分量又实事求是的七个字!


此时的业大羽翼初丰,文科和理科两翼齐飞,成绩斐然:首先是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市首屈一指,厦门“英语角”中口若悬河的学子是来自业大的在校生,厦门文坛上小说、散文佳作叠出的作者还是来自业大的在校生;业大学子在1988年厦门市大专院校“鹭大杯”抗辩赛中舌战群儒,力闯五关,勇夺冠军……特区几家国营大企的老总是业大毕业生,几家科研机构的业务尖子也是业大的毕业生,《厦门文学》的正副主编还是业大的毕业生……


毕业不久的梁翼雄同学成为单位笔译和口译的骨干,在对外技术谈判和商务谈判的翻译中挥洒自如;黄亚秋参加了沿海14个开放城市高手如林的竞争,这位业大女生居然击败了多位名牌大学的才子,获取了进军加拿大的一个公派名额;盖军衔同学曾两度参加国家南极科考队,在冰天雪地驾着“厦工”大显神通;特别是刘次宁、刘榕三、刘莆四、刘七奇四兄弟先后从业大机电系毕业,成为所在单位技改能手,后分别任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经理、车间主任等,业绩斐然……


一批业大毕业的经济师、工程师、编辑、记者和党政干部星星点点地散落在特区建设的主战场上,学生是学校特殊的产品,“产品”们普遍在各行各业十分抢手,很多厂家都备感业大的学生适应能力动手能力特强,一用起来往往得心应手。成人教育的活力和优势在生产和工作实践中显山露水!还有一些同学毕业后感到自己翅膀更硬了,就毅然另辟蹊径,或投奔外商,或自办企业:施毓铭同学创办的机械有限公司,日见规模,已成商海佼佼……谈到文凭的“含金量”,一家合资企业的老总不无幽默地说:“业大的文凭不仅‘含金’,还含有多种‘稀有金属’哩!”每当夜色降临,筼筜湖清风送爽,当时还比较昏暗的斗西路上,业大那一片白炽的灯光何等地温馨,它照亮的岂止是新老市区结合的一方热土?


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功与危机同在,前进的路上绝非一劳永逸,更非一马平川!高歌猛进的业大开始在经费上捉襟见肘,最艰难的时候,上级的拨款仅能满足办学经费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业大人不等不靠,他们审时度势,艺高胆大,努力开创“实用、灵活、高效”的办学新局面,以适应特区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形势,新的专业接二连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业管理、计算机、金融、特区会计、涉外文秘、电子商务等18个专业敞开胸襟,广招八方求学的人士!大专班、高职班、高教自考班、中专班、岗位培训班、公司委培班、职业技能班、下岗培训班……一字摆开,多层次全方位地拥迎特区读书的滚滚风潮,“你点菜,我办学”,为大面积地提高特区建设大军的整体素质,立下了汗马功劳!徐培松老校长不无自豪地说,业大是特区高校舰队中最早迎击市场经济大潮洗礼的一艘战舰,它斗志昂扬,迎着更加宽广的航道乘风破浪!


在业大兢兢业业为特区建设建功立业的当头,业大办学的经费问题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时任副市长的王榕亲自率各路兵马为业大召开专题会议。他充分肯定了业大的创业精神,一方面要求其在原有的办学路上开拓奋进,继续保持自强不息的活力,另一方面决定在硬件设施上给予专项设备的资助,让业大如虎添翼。这是一个高水平的决策,对学校在整个九十年代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1997年新春,经福建省教委批准,国家教委确认,“厦门工人业余大学”更名为“厦门职工大学”,临街一幢七层的棕红色新楼也接着落成了,尽管“职大”、“职大”的叫法一时似乎没有叫了多少年的“业大”来得亲切顺口,但那股“更上一层楼”的自豪感觉,分明充盈在每一位师生骄傲的脸庞!经过多少年的拼搏,学校各方面的变化沧海桑田:它具有国家教委确认的颁发大专学历证书的资格,融大中专教育于一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行,跻身于全省同类院校的最前列,享有“八闽职工高教第一校”的殊荣!近八千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中,机电实验室、电脑微机室、外语语音室、会计模拟实验室、文理科图书馆一应俱全,装备精良;一批具有中高级职称的高教师资和数千万元的固定资产打造出雄威的办学阵容!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科学家卢嘉锡先生生前欣然为“厦门职工大学”题写了新校名。


特区建设早已从湖里2。5平方公里的小区,发展为整个大厦门,职大校园周围早已变得热闹非凡,车水马龙。在林立的高楼大厦那华灯万盏霓虹百道的辉映之中,学校教学大楼安稳的灯光似乎再没有以往那么明亮耀眼,但在潮一样来去的莘莘学子眼里,它的灯光是任何的光亮都难以同日而语的,因为它照亮的是学习的高远心境和未来漫漫伸延的希望之路啊!


作为成人高校,“职大”完全社会化的生源常常显得多彩多姿:姐妹同班攻读自然不足为奇,母女同校学习已成佳话,而陈其斌、陈素英、陈素娟三兄妹一个接着一个跨进职大的校门则传为美谈,陈家浓浓的亲情再度续写当年刘家四兄弟共一校的动人乐章。还有更妙的,妻子在产房生下一个大胖娃娃,力劝带着喜悦的丈夫直奔课堂;未婚妻因公出差,未婚夫代为听课,一份周详的笔记情深意长……然而这仅仅是学习的花絮,最动人的是职大这面镜子折射出特区二次创业万马奔腾巨浪排空的时代大潮,是时代潮头上千朵万朵激情盛开的拼搏浪花:在优秀学员的事迹中既有48岁“高龄”的省四建总经理陈炳榕攻读“第二学历”的顽强剪影,也有20岁的“外来妹”陈丽群学绩优秀的明慧写真……几乎每一次市劳模和五一奖章获得者的光荣榜上,都有职大校友微笑的身影,而其他各种对特区建设者的表彰活动中,更是少不了职大学子的英姿:“市政十佳尖兵”陈志成、“特区卫士”李安秋、“优秀外来女员工”施庆梅、“市十佳青年卫士”高泉和……


生源的构成在发生着令人感奋的变化:再不是清一色的本岛子弟,一批又一批从全国各地来特区的打工仔行色匆匆地跨入了职大的校门,他们学习的艰难和积极主动简直就是当年业大复办初期那一代“老三届”同学的翻版,而追求的知识层次更高更深更超拔!湖里的经理和员工同窗攻读,厦华的白领和蓝领一室听讲。他们当中有初高中文化的体力劳动者,为搏得一纸大专文凭而再拼脑力;也有名牌高校的毕业生甚至研究生,为了迎击更加激烈的竞争,而开始新学科的充电,这些奋勇打拼又咄咄逼人的特区“新新上班人类”,谁能不说明日之厦门就是他们纵情驰骋的天下?!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石破天惊的决定,市属成人高校合并共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横空出世!前埔一片260余亩的沃土上,一座集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一体的新型大学城拔地而起,与“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比肩相望!许多房地产商为之目瞪口呆,但把教育视若生命的特区决策者毅然决然!


校史总是挑最久远最光荣的说事,“业大、业大,愿你越办越大”,这是N年前本土作家林培堂先生一篇散文的题目,他在字里行间抒发了对母校一片亲挚的祝福。作家有幸言中了,特区优越的大环境正在加倍实现那美好的憧憬:从“业大”到“职大”,从“职大”到“城院”,势如破竹,东风浩荡,前程无量,成功提升,再出色转型,傲然出落成厦门城市建设英雄辈出的“蓝领”大本营!

标签: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