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是东亚夏季风向北阶段性推进的独特产物,是东亚地区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是中国季风性降水中最为显著的雨季。每年6月上旬到7月中旬,梅雨主要出现在我国江淮流域到韩国、日本列岛一带。此时,正值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梅雨介绍
梅雨属于大型强降水的天气过程,除了连续性的降水外,还伴有雷雨或区域性暴雨,因此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对建筑和人身安全有很大影响。另外梅雨季节持续阴雨不见太阳,容易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的情况发生。
梅雨气候格局的形成得益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得益于亚洲夏季风的盛行。
风调雨顺农业兴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农作物的收成好坏与降雨量密切相关。秦汉时就有了测雨方法,记载了“夫池测雨”的典故。从明永乐盛世“测雨器制度”,到清康熙乾隆大规模颁发雨量器,测雨台是江南“古梅雨”的历史记忆。韩国1987年发行的“科学系列”邮票,确认了中国测雨台乾隆庚年五月造。
梅雨气候滋润着长江中下游流域、淮河以南流域、太湖-洪泽湖-鄱阳湖-洞庭湖流域人们的幸福生活。梅雨季节气候特点表现为:降水集中、雨量大、日照时数少、高湿多云以及风力较小。
“梅雨”的好处和危害
一、“梅雨”的有利一面
从“入梅”到“出梅”大概30天,在这30天可能有20天强降雨,池塘里、河流、湖泊、长江水都上涨。
因此可以蓄水发电、灌溉、防洪、抗旱。由于雨水充沛,气温高,土壤不干不湿,种下去的水稻、玉米、棉花、芝麻、大豆、红薯等农作物生长比较快,农作物在这30天生长可以说一天一个样子变化,棉花封行、玉米封行、水稻也封行。
但杂草也疯长,所以农民利用短暂晴天锄草、打除草剂。到“岀梅”棉花可能“现蕾”了,一季水稻开始封行,玉米可能一米多高,芝麻长势喜人,红薯藤蔓铺满地的态势了,所以“梅雨”对农作物生长是十分有利,而且是利大于弊。
当然,“梅雨季节”对农作物管理不能放松,要加强防渍涝、防病毒、防病虫害、防倒伏工作。“梅雨”的利还在于抗旱,农业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伏旱”,“梅雨”大部分是库存在池塘里、河流里、水库里用于灌溉和抗旱,每年“入梅”农村大小水库节制闸都关闭蓄水。
当然也能减轻防汛压力,水库存蓄起来了,就不会流入大江大河里。
二、“梅雨”最大的弊端就是汛期防洪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可能主要任务就是防汛。
1、梅雨季节高温高湿,建筑物和衣物等物品容易潮湿、发霉,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引发湿疹、皮炎等皮肤病。
2、食物不容易保存,很容易腐败,不小心食用会对肠胃造成损伤。
3、梅雨带来大量降水,在外还可能遇到山体滑坡,建筑倒塌,河道积水泛滥等危险。
4、城市中交通出行不便,街道积水容易发生掉坑里或其他危险,生活物资流通不方便,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5、农作物光照不足,排水不及时可能会被淹死,还有霉病等病虫害的危险,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标签: